“安全只能靠自己。”多名“挖片族”坦言,由于是“偷偷進入工地”,“挖片族”的安全絲毫沒有保障,就算“包場”出現(xiàn)傷亡,工地也會斷然否認其中干系。
一位瓷友稱,光賣力氣挖還不行,關(guān)鍵是能賣出去。能賣500元的片賣了100元,圈里就知道你是“二五眼”(不懂行)。100元的東西你喊500元,你是瞎咋呼。
本文摘自:《新京報》2010年12月8日第A13版,作者:陳博,原題:《“挖片族”揭秘:用命挖片,靠嘴賺錢》
楊曉龍的死,讓“挖片族”進入公共視野。
這個借著夜色潛入工地、渣土填埋場等,挖找古瓷片的群體,從上世紀90年代出現(xiàn),并不斷壯大。業(yè)內(nèi)人士估計,目前在北京有數(shù)百至千人。
在外人看來,他們“為掙錢不要命”,“干著偷雞摸狗的事兒”。
而在遇難前,楊曉龍向老家的“元中都博物館”捐贈了一批元代瓷片標本和殘器。
“轟隆”一聲悶響,喬猛(化名)心里一驚,“這是挖片兒的大忌”。
11月28日凌晨1時許,王府井海港城項目工地,喬猛和表哥楊曉龍在一個大基坑的兩側(cè)挖找古瓷片。
悶響是從楊曉龍那邊傳來的,喬猛跑過去看到,一大片泥土坍塌,楊曉龍被埋住,經(jīng)確認死亡。
“干這行,耳朵要尖,聽到落土聲就得跑。”楊曉龍弟弟也是名“挖片族”,他說。
入行:“挖片族”多半路出家
楊曉龍,36歲。
他是張家口張北縣人,一年半前來京和弟弟楊海東挖古瓷片。
楊海東說,在老家時哥哥在玻璃廠上班,“包里整天背著書,就愛鉆研玻璃工藝”。后來玻璃廠效益不好,哥哥就來北京干了這行。
“挖片”半路出家居多。
江西小伙張林(化名),玩瓷片3年多。他曾和朋友一起組過搖滾樂隊,負責(zé)彈吉他。
3年前,張林在新街口一家琴行上班。附近有家工地,每天上下班,他都看有人在工地里撿瓷片。上前打聽,才知“挖瓷片也是條賺錢的路子”。
張林開始研究,“慢慢就上了癮”,干脆辭了工作。
看了一周書不過癮,他直接跑到市場擺攤,從別人嘴里“偷師”。
在張林影響下,女朋友也開始玩瓷片。
機會:工地浪費皇城“寶藏”
古瓷器值錢,碎瓷片也有人愿意收藏。
報國寺和潘家園的古玩市場,都有專門的瓷片攤位。一塊畫面好的明代嘉靖官窯瓷片能賣五六百元。塊兒比較大的元青花、明永宣青花能賣到數(shù)萬元。
北京市文物系統(tǒng)一位負責(zé)人稱,古瓷片產(chǎn)生有兩種,一種是古代垃圾填埋,一種是現(xiàn)代盜墓破壞。原則上不論整瓷或瓷片,有明確時代特征的文物部門都要回收。工地發(fā)現(xiàn)文物,按程序必須報由文物部門發(fā)掘。
事實上,除非發(fā)現(xiàn)墓群或大量文物,否則著急工期的工地不會主動上報。
這給“挖片族”留下空間。
北京的瓷片集中在二環(huán)內(nèi)地下生活垃圾土層,因為地上是古代的皇城。此外,古代居民區(qū)的垃圾場、古河道埠頭(下水井)或官方物資倉庫,這些地方地下也容易出瓷片。
“北京四中院內(nèi)及附近,這些年出土大量古瓷片,都是并沒使用而有意砸碎填埋的,有專家考證說此地原為宮廷庫房。牛街工地、北大醫(yī)院工地都曾出土過大批瓷片。”專業(yè)古玩網(wǎng)站“藏龍網(wǎng)”一資深網(wǎng)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