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個“漢碑”的概念中,習慣上有兩個截然不同的所指:一個叫“碑”,一個叫“摩崖”.前者為人樹碑立傳、歌功頌德。為表示恭敬,石碑修理得平整光滑,書寫刻制力求字形清晰,方正整齊。摩崖書也是為歌功頌德而為。古人修路架橋、鑿山治水,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事,一境士民就會為之大唱頌詞,刻碑志事似乎還不夠隆重,于是還要把輝煌業(yè)績鑿之名山石壁,以期與日月同輝。因是鑿打在懸崖峭壁之間的不平整的石面上,形成了摩崖書馳騁八極、吞吐六合、舒卷自如之大巧若拙的格調。
《石門頌》全稱是《漢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或稱之為《楊孟文》碑。石刻位于陜西褒城縣東北褒斜谷古石門崖壁上,內容是漢中太守王升對楊孟文開鑿石門通道功績的頌揚,時在東漢桓帝二年(公元148年)。
《石門頌》結字舒朗,中鋒用筆圓潤舒展,與篆書筆法相通。筆隨崖走,得天然之趣,無雕琢痕。章法有豎行而無橫列,字形生動活潑,神采飛揚,自然奔放,無肅穆的廟堂氣,而多跌宕野逸的山林之氣。它的勁挺、飄逸,成就了“隸草”之勢,既非章草,亦非今草,乃指不囿于成法的自然之態(tài),對隸書的發(fā)展有巨大的影響。清人有云,《石門頌》“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