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是會意字,由“止”和“戈”兩個初文組成,止,在甲骨文中,寫作“ ”,金文寫作“ ”,像人的一只腳??;后演變到小篆,寫作“ ”,略去腳掌,突出腳趾,“止”含有行走的意思,行終有所止,故也有停止之義。“戈”字甲骨文寫作“ ”,就像古代一種曲頭橫刃的兵器,稱作戈;金文尤其形象,寫作“ ”,小篆則是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來,寫作“戈”.了解了這兩個初文的本義,可知由止、戈組成勇武的“武”字,本義就是指人手拿兵器,走上前線,征伐示威,來捍衛(wèi)疆土。
到了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武”,引用春秋時期楚莊王所說的話:“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為武。”這個典故發(fā)生在公元前397年的春天,因當(dāng)時的鄭國背叛楚國,依附晉國,所以楚莊王親率大軍,打下了鄭國都城。晉國派軍救援鄭國,結(jié)果被楚軍打敗。經(jīng)過此戰(zhàn),楚國稱霸中原。楚莊王的臣子潘黨提議,將晉軍的尸體堆積起來,在尸體上筑起高臺,留給子孫看,使他們不忘記君王的武功。楚莊王聽后,在地上寫了個“武”字,然后說:“武字是‘止’和‘戈’兩個字組合,就是說,武,要禁止強(qiáng)暴,安頓人民,和睦萬邦?,F(xiàn)今我使兩國戰(zhàn)事連連,士兵暴尸于外,有什么可拿給子孫看的呢?”于是,莊王便率領(lǐng)楚軍班師回國了。
由此可見,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崇尚和平的民族。
據(jù)《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