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紙要嗎?不要的話給我。”“你這紙要嗎?不要的話給我……”在西站西太華商廈西門口,一位頭頂單帽、身穿黑色舊棉衣的老人對著路過的人群,毫無目標地重復著同樣的一句話。有的路人會將手中的廣告紙、宣傳雜志等遞給老人,也有的人連臉都不側(cè)一下,匆匆走了。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老人的臉被刺骨的寒風刮得通紅,他不時跺著腳,套在左手腕上的兩個無紡布袋里裝著一些廣告紙和宣傳雜志。這便是老人在寒風中淘來的“寶貝”。在西站十字,像他這樣在寒風中的“淘寶”的老人有好幾位,大家都各居一段在人群中“淘”著自己的心境與故事。
“我現(xiàn)在退休了,每個月只有150元的退休工資,單靠這點錢,別說過日子,就連最起碼的溫飽都不能解決。說起來也很慚愧,這個歲數(shù)了,還要靠老伴兒和兒女們養(yǎng)活。”老人給記者講起了他出來在街頭“淘寶”的原因。“像我們這把年紀了,打工沒人要,自己閑著又沒事,夏天的時候,我看一些老人在街邊上撿飲料瓶賣錢,尤其在商業(yè)區(qū),一天下來能撿不少。因此,我也就想出來試試。剛開始,老伴和子女們都比較反對,我也是出來一天不出來一天的,慢慢地,一天不出來,就感覺著急,心情不好。老伴看到這種情況,也給子女們做了工作,沒人干涉了,我就天天出來撿一點,好的時候,能混個一天的飯錢,不好的時候連一包煙錢都混不上。”老人說。
盡管如此,老人還是堅持每天出來到西太華商廈周邊或是建蘭路、黃金大廈等人流量相對較大的地方撿飲料瓶子。一轉(zhuǎn)眼,冬天來了,在外面喝飲料的人越來越少,一天到晚也撿不到幾個瓶子了。有一天,這位老人發(fā)現(xiàn),天熱時撿飲料瓶的幾位老人開始撿一些包裝紙、廣告海報及一些企業(yè)免費發(fā)放的宣傳雜志。于是他也樂此不疲地投入到新一輪的“淘寶”之中。
就在記者采訪的時候,在西太華商廈西大門口就有兩個免費發(fā)放宣傳海報和雜志的人。于是老人選擇站在距離他們不遠的地方,面對每一位從他面前走過的行人,他都會毫無目標地問道:“你這紙要嗎?不要的話給我。”“你這紙要嗎?不要的話給我。”看著老人鬢角如霜的白發(fā),一些手中執(zhí)有海報紙和宣傳雜志的人不僅會把手里的東西給他,還會格外憐惜地看老人兩眼。當然,也有一些人不知何故,寧可將手里的“廢紙”扔到街邊也不給老人。
另外引起記者注意的是一位“守”在垃圾桶邊的老人和一位身體幾乎成90度佝僂著的老婦人。兩個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幾乎一句話都不說。“守”在垃圾桶旁邊的老人告訴記者,自己姓王,今年83歲,退休工資每月2600元,生活無憂。之所以出來撿廢紙、雜志,主要的原因是,看著周邊的環(huán)境被一些只顧宣傳自己的商家破壞,“亂七八糟”的東西扔得滿街都是,他看不慣。從放在他身邊的一個大號塑料袋來看,他的“收獲”顯然很少。“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自己要愛護,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很多人都在發(fā)這些東西,拿到手的人也不看,很多隨手就扔了,一方面造成了浪費,一方面又破壞了環(huán)境,我們老了也沒事干,剛好也出來鍛煉鍛煉,畢竟撿一點少一點嘛。”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