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報:“三西”扶貧記

時間:2012-06-21 10:02來源:甘肅日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新華社記者李從軍劉思揚朱玉 李柯勇張汨汨“走哩走哩喲,遠遠地遠下了,心里像刀子攪亂了。


  哎嗨喲的喲,眼淚的花兒把心淹哈了……”


  這是六盤山下一個風沙彌漫的黃昏。70多年前,一個孤獨的青年在西北高原上躑躅前行。突然,身后傳來了略帶嘶啞的“花兒”,是那么的憂傷,這是車馬店女掌柜五朵梅在為他送行。


  這個青年,就是后來蜚聲遐邇的“西部歌王”——王洛賓。


  這就是西北的曲調、西北的人,有眼淚,還有饑餓和貧窮。


  六盤山所處的寧夏西海固,與甘肅定西、河西,合稱“三西”,這里是燦爛的馬家窯文化發(fā)源地,又曾是中國最窮的地方之一。


  翻開一紙發(fā)黃的奏折,我們仿佛聽到了130多年前清朝陜甘總督左宗棠那一聲嘆息:“隴中苦瘠甲于天下。”


  直到30年前,聯(lián)合國專家來此考察,丟下的還是一句絕望的評價:“這里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1982年,就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國家啟動三西扶貧開發(fā)計劃,首開中國乃至人類歷史上有計劃、有組織、大規(guī)模“開發(fā)式扶貧”的先河。自那時起,三西人民以“領導苦抓,社會苦幫,群眾苦干,以苦為樂,變苦為甜”的“五苦精神”,展開了一場歷時30年的反貧困斗爭。


  2012年立夏時節(jié),我們再次踏上三西黃土高原。在歡快的“花兒”歌聲中,勃發(fā)的生機撲面而來。30年反貧困斗爭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以濃烈的色調,繪就了一幅壯麗的歷史畫卷,在我們眼前徐徐展開……山水記“家鄉(xiāng)的山來家鄉(xiāng)的水,家鄉(xiāng)的花兒它最美;家鄉(xiāng)的酒啊喝不醉,尕馬兒我不想拉回。”


  夕陽西下,彩霞滿天,一個粗壯的漢子立于坡上,脖子一挺,一聲長吼,一曲“花兒”拔地而起。


  這漢子,就是定西市臨洮縣陽村黨支部書記、當?shù)刂?ldquo;花兒”歌手瓦廣吉。


  “花兒”是三西人最喜愛的民歌。唱“花兒”,當?shù)厝私?ldquo;漫花兒”。一個“漫”字,道出了“花兒”滿山遍野八方呼應的氣勢……日子再難,“花兒”不斷。30年來,三西人不知在“花兒”聲中克服了多少艱難。


  瓦廣吉說,30年前,這兒都是荒山禿嶺,別說樹了,連莊稼都是“馬毛莊稼”,只能長馬毛那么高。


  說話間他把兩個手指一張,食指與拇指拉開些距離——這就是馬毛的長度。


  陽村的一側,就是馬家窯文化遺址,遠古的先民們曾在此地詩意般地棲居。古陶片散落其間,耕田的人們,一彎腰就能拾到5000年的歷史。


  紅底黑紋的古陶上,渦旋紋和蛙人圖騰向人們表明,遠古時代,這里水草豐茂,魚蛙如織。秦漢時期,這里曾是“大山喬木,連跨數(shù)郡,萬里鱗集,茂林蔭翳”。直到唐朝,還是“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


  然而近幾百年中,氣候變化、戰(zhàn)亂頻繁、過度開墾,使三西黃土高原淪為禿山枯水。


  年降水量兩三百毫米,蒸發(fā)量卻在十倍以上。中國人對上天有各種各樣的祈求,三西人的祈求只有一個:老天爺,快下雨吧!


  最旱的年頭,草長得太短,驢只好把嘴扎到地皮上去啃,結果下嘴唇都被堅硬的地面磨掉了,嘴腫得像水桶粗??蕵O了的牛嗅到了水的氣味,掙脫了韁繩,追著政府的送水車一路狂奔。水蓋剛打開,幾只麻雀自天而降,一頭扎進水桶,溺水而亡。


  “剁開一粒黃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餓。”詩人寫盡了三西的悲情。


  1982年,三西扶貧開發(fā)啟動。


  能打開貧困枷鎖的,只有唯一的鑰匙——發(fā)展。


  陽村的“”,意為斜坡。坡田一下雨就跑水、跑土、跑肥,人稱“三跑田”。


  留不住水土的土地,也留不住收成。當年,瓦廣吉當上支書第一件事,就是帶鄉(xiāng)親上山修梯田,發(fā)誓要把“”字頭上那一“丿”推平。


  就憑著一只鐵锨、一把镢頭、一輛架子車,他們開始改變命運。


  歷經(jīng)幾十年苦斗,終于推平了“”字頭上那一“丿”。平整的梯田保住了水土。陽村的貧困之鎖,被打開了。


  在“窮山惡水”之間掙扎的三西人,紛紛拿起鋤頭,像瓦廣吉一樣開始治山理水。


  我們見到了兩位“當代愚公”,同樣71歲,同樣以種樹出名,命運卻迥然不同。


  特大號的手,特大號的腳,石建全不僅有干出來的身板,還有精明的頭腦。


  花甲之年,石建全不去操持一年穩(wěn)賺十萬元的磚廠,偏去承包臨洮縣一萬多畝禿山。


  沒人理解他,包括老伴和兒子:“幾百年沒長過一棵樹,你有多少錢能把荒山溝填滿?”


  老漢一聲不吭,扛著行李進了山。山頂蓋個小房子,墻外刷上標語:“立下愚公移山志,定叫荒山披綠裝。”


  他早盤算好了:山下,填溝推地,種莊稼、養(yǎng)牛羊;山腰,發(fā)展果園;山頂,植樹造林,保持水土……天不能改,地能換!


  一天,鄉(xiāng)親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禿山果真綠了起來,老石種活了樹,還賺了錢!


  另一位“愚公”王永瑞,孤身一人在定西市安定區(qū)白碌鄉(xiāng)種了30年的樹。


  白碌鄉(xiāng)太旱了,他種樹成活率只有十分之一。梨只能長到核桃大,澀得很;而杏子,一開花就謝了。


  死了種,種了死。種了死,死再種。在這苦痛的輪回中,王永瑞老了。原來能擔兩只大水桶,現(xiàn)在只能挑兩個小罐罐。


  白天給他做伴、夜里為他取暖的狗一只只老死了,他種樹。


  連蟲子都干死了,跟著他挖地的喜鵲再也不回來了,他還在種樹。


  我們問:種一棵死一棵,有意義嗎?


  老人忽然掩面痛哭:“種不活樹,死了我也閉不上眼。”


  火花又在他眼中閃動:“聽說今年就能把洮河水引來,樹就能活了。”


  盡管萬般不忍,我們還是不得不告訴他:距離太遠,引洮工程不知哪年才能引到你的山上。


  他的眼神頓時黯淡了。


  但他又抬起頭:“老天爺總會下雨的……”


  我們?yōu)樗萌パ劢堑臏I水,心里五味雜陳,悲從中來。


  我們知道,只要一息尚存,老人依然會種他的樹。種樹,就是他人生所有的價值。


  定西市委書記楊子興是個有心人。他一直站在旁邊,默默地聽著王永瑞的訴說。第二天,他便作了安排,打算把水管引到山上,讓王永瑞把樹種活。


  脫貧的關鍵,往往在帶頭。30年來,一個又一個帶頭人的傳奇故事,在三西流傳。


  韓正卿,上世紀80年代的定西地委書記,至今被百姓尊稱為“韓爺”。


  “韓爺”當年下鄉(xiāng),隨身攜帶一把鋤頭、一個桶、一把瓦刀、幾棵樹苗。路上看到一洼水,他會拿出棵樹苗,種上。


  為減少林木砍伐,定西在農村推廣節(jié)柴省煤灶。每到一村,這位地委書記親自拎起瓦刀,手把手教農民改灶。


  作為當年韓正卿身邊的工作人員,楊子興說,身先士卒,帶頭苦干,這就是老書記教給我的。


  一種精神、一種作風,就這樣心手相傳。


  楊子興說,豪邁的石建全,悲情的王永瑞,都讓人想到三西特有的耐旱作物——檸條。這種不起眼的小灌木,地面只有尺把長的枝條,地下卻扎出幾米深的根。冬天灰禿禿的,眼看要死了,給點水,又開出鮮亮的小花來。這,就是三西人!


  我們腳下的坡畔檸條叢生。30年來,一項又一項治山理水的驚人創(chuàng)造就誕生在這片土地上。


  在榆中實驗、發(fā)明的“全膜雙壟溝播技術”,最大限度地利用稀少雨水,在全國旱作農業(yè)區(qū)推廣。


  定西人的新型集雨水窖,不僅推廣到非洲,還有幾十個國家的人前來觀摩學習。


  半個世紀前曾以失敗告終的引洮工程,依托改革開放積累的雄厚國力和先進技術,新世紀再次上馬,三西百萬百姓即將告別飲水難的歷史……放眼望去,綿延的梯田宛如巨大的五線譜,在千溝萬壑中勻稱地展開,勞作的人們如點點音符躍動其上,聽似無聲,卻把一種強烈的音樂感染,彌漫在天地之間。


  我們不禁為之感嘆:美哉,三西景;壯哉,三西人!


  【每日甘肅網(wǎng)--主流媒體 甘肅門戶】 原文鏈接:http://gsr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2/06/21/012550038.shtml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 【中國那些事兒】中國百萬“河長”上任外媒:制度創(chuàng)新確?!?/a>
  • 洛杉磯慶?!皭蹣分恰比?/a>
  • 新“書童”走進老“書院”:書院游學讓書院文化煥發(fā)新活力
  • 突尼斯舉辦“漢語橋”大學生中文比賽
  • 捷克查理大學舉辦“終身學習日”活動
  • 孟加拉國舉辦“漢語橋”大學生中文比賽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