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蘭殘紙”研究講座開講

時間:2015-07-13 09:33來源:大西北網 作者:王志儉 點擊: 載入中...
 

 大西北網7月13日訊,7月11日蘭州氣溫達到33度,8時30分許,三三兩兩的人們開始走進蘭州市圖書館。大門左右兩側的電子顯示屏上,不時用紅字滾動播出:“楊重琦樓蘭殘紙書法研究公益講座”的字目。“樓蘭殘紙”是什么?它和書法有什么聯(lián)系?新穎的講座不僅吸引了眾多的書法愛好者,同時也吸引了不少行人步入市圖書館。
  
  記者放眼望去聽眾中既有白發(fā)蒼蒼的老者,也有稚氣未脫的少年。他們中有互相熟識的,但絕大部分人是第一次見面。然而,共同的愛好和興趣讓他們很快打消了生疏感,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俯、于右任、趙樸初、黎泉,從古代的書法家到近代以及甘肅的書法家,人們各抒己見談興十足,現場儼然成了書法沙龍。這里沒有年齡、職業(yè)的區(qū)分,只有對書法的探討和青睞。
  
  在濃郁書法的氛圍中,身著短衫,戴著眼鏡的楊重琦先生走上講壇,“感謝大家在這么熱的天來到市圖書館,現在我就樓蘭殘紙發(fā)現的意義,以及它對書法的影響談一談自己的看法。”簡短的兩句話拉開了講座的序幕,頓時報告廳內鴉雀無聲,只回響著楊重騎抑揚頓挫的講座聲音。“樓蘭文書殘紙專指在樓蘭發(fā)現的墨書的殘紙和木簡。文書殘紙有明確紀事的最早上限是三國魏齊王曹芳嘉平四(252年),下限最晚建安十八年(330年)。由于沙漠干燥的得天獨厚的原因,雖在地下埋了將近2000年,仍然是黑色如新,宛如昨天書寫的一樣保真。”“真不簡單。”“簡直是一個傳奇。”聽眾中有人發(fā)出唏噓聲。
  
  “樓蘭文書殘紙先后分5次發(fā)掘整理,歷時百年。第一次發(fā)掘是1901年3月,瑞典考古專家斯文·赫定探險隊發(fā)現了樓蘭古國遺址。第一次發(fā)掘出樓蘭文書,讓世人為之震驚。其中木簡121支,殘紙36片。第二次發(fā)掘時間是1906年12月,美國人斯坦因對樓蘭古國遺址發(fā)掘木簡166枚,殘紙36片,由大英博物館收藏。第三次發(fā)掘是1909年3月,日本青年探險者橘瑞超走進樓蘭古國遺址,挖掘出木簡4枚,殘紙5片,現藏于日本東京龍谷大學圖書館、第四次發(fā)掘是1914年2月,斯坦因走進樓蘭王國遺址,發(fā)掘出木簡59支,殘紙44片。第五次發(fā)掘在1980年4月,新疆考古隊研究員候燦對樓蘭王國進行調查時,發(fā)掘出木簡63支,殘紙2片,這是唯一一次由中國考古學者自行組織考察的調查活動。1999年候燦、楊代欣合著《樓蘭漢文簡紙文書集成》一書,該書首次從中國文學史和中國書法史的角度,對樓蘭殘紙文書作了系統(tǒng)地、深刻地考察和研究。”
  
  樓蘭國是紀元前后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國家,樓蘭古城是樓蘭國的首都,是古絲綢之路上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城市,那時,樓蘭和敦煌一樣聞名。可后來風沙摧毀了這個曾經繁榮的商賈古城,但風沙在侵蝕的同時,也保存了它的存在。“樓蘭國原來這樣有名,樓蘭殘紙發(fā)現竟有如此之多的故事。”人們悄聲感嘆道。
  
  “樓蘭殘紙”是中國最早寫在紙上的書法,它比王羲之的蘭亭序集還早了四五十年。“‘樓蘭殘紙’”對研究中國書法初始化狀態(tài)及對書法的影響和傳承關系。為各時代的文化研究和窺探書法發(fā)展內在規(guī)律提供了依據。”之后,楊重琦先生在課件上展示和對比,對其歷時十年現存資料的研究和實踐,對“樓蘭殘紙”進行了理性分析,并揭示導致書體發(fā)生變化的重要內在因素,以及探究書法傳承的核心基因。楊重琦先生在講座中妙語連珠,不時穿插運用歷史故事和自己練習書法的心得體會,與聽眾交流溝通。
  
  從9時30分到11時40分左右,整整兩個多小時楊重琦先生一口氣講完了樓蘭殘紙書法研究的講座。講座期間人們專心致志,現場不時傳出“沙沙”用筆記錄的聲音,楊重琦先生結束講座后,十幾名聽眾圍住楊重琦先生,和他零距離進行互動。
  
  退休水利工程師喻得安告訴記者,他是一名書法愛好者,楊重琦先生的樓蘭殘紙書法研究講座讓人耳目一新,這使他對中國傳統(tǒng)書法藝術有了更深刻地認識。聽了講座他覺得原來對書法的認識過于淺薄。雖然自己愛好了幾十年的書法藝術,但實際上并不真正了解書法的歷史及演變過程。喻得安曾經出過一本水利方面的詩集,在現場他興奮地寫下一段話:樓蘭殘紙研究取突破,重琦先生作貢獻。
  
  企業(yè)單位的美工付劉榮連連告訴記者,“真的很精彩,也很實用。這是我記錄的講座內容。”他將記錄本展開讓記者過目。除了了解了樓蘭殘紙和增加了書法知識的積累,付劉榮還對楊重琦先生講座中講的一些生動例子印象頗深。“如有人寫了幾十年的毛筆字,其實每天練習不過幾分鐘。乒乓球世界冠軍劉國梁一個動作練習要十幾萬次,他自己練習書法用松緊帶綁手等等。”這讓人們明白練習書法是需要付出艱苦努力,走捷徑不下苦不可能寫出好書法的。這些話發(fā)人深省,他自己雖然一直從事美工工作,但確實如楊重琦先生說的那樣,一天練習毛筆字并沒有用上多長時間。
  
  84歲的退休干部張國安講,這類講座一般都比較枯燥,但楊重琦講得既有知識性又有趣味性,講座自始至終一直吸引著聽眾。原來只知道楊重琦先生是一位資深媒體人,今天聽了講座還知道先生還是一名學者和書法家。
  
  ■相關鏈接
  
  楊重琦:資深媒體人,書畫評論者。2002年創(chuàng)辦鑫報,2008年創(chuàng)辦大西北網?,F為甘肅省報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甘肅省新聞攝影學會副主席,大西北傳媒總裁,《鑫報》社社長,皋蘭書院院長,樓蘭書法研究機構CEO,蘭州大學、蘭州財經大學客座教授。著有《蘭州碑林賦》、《蘭州經濟史》、《楊重琦書法作品集》、《百年中山橋》、《百年甘肅》、《隴上藏珍》、《中國書法初始化∶二至四世紀魏晉樓蘭殘紙研究》等著作。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