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下:追尋匈奴人遠逝的蹤跡

時間:2017-11-14 08:01來源:大西北網(wǎng)-甘肅日報 作者:寇克英 點擊: 載入中...

 

    兩千多年前,“逐水草而居”的匈奴人從漠北草原一路向西,大敗月氏,一度成為河西走廊的霸主,在祁連山下留下了痕跡:祁連、焉支、合黎、觻(音lu)得、屋蘭、者來、居延等,這些讀起來“拗口”的地名,都與匈奴人息息相關(guān)。今天,匈奴人雖然遠去了,但沿著他們留下的足跡,仍能勾勒出歷史上這個民族在祁連山下的背影。


    隱于鄉(xiāng)野的休屠王城


    兩千多年前,祁連山下沃野千里,碧草連天,是游牧民族的理想牧場,羌、戎、烏孫、月氏先后在此生活,成為祁連山下早期的游牧部落。公元前161年,匈奴的老上單于即位,他熱衷于擴疆拓土,月氏是他向西征伐的最大目標。在烏孫部的幫助下,匈奴人揮師西進,大敗月氏,祁連山下的千里沃野盡歸匈奴所有。得勝的匈奴人分別給幾座山命名:祁連山、焉支山、合黎山。匈奴人稱其王為“撐犁孤涂單于”,“撐犁”意為“天”,“孤涂”意為“子”.稱王后為“閼氏”,即“地之后”.“祁連”“焉支”實際是“撐犁”“閼氏”的不同版本音譯。也就是說,祁連山就是“天山”的意思,焉支山就是“王后山”的意思。“合黎山”則是“青色的山”的意思。


    老上單于把祁連山、合黎山以北的土地劃分為右賢王轄地,遠居蒙古草原北部的右賢王又讓休屠王、渾邪王分治。


    匈奴本是眾多游牧民族部落的集合體。當(dāng)年,匈奴草原爭霸時,諸多部落都屈從于強大的匈奴,休屠王和渾邪王即是其中兩大部落。他們雖然歸屬于匈奴,但并非匈奴本族。休屠,在東漢以后的文獻中多有提及,別稱休屠各、屠各。


    休屠王所轄地域,《漢書·地理志》中記載:“武威郡,故匈奴休屠王地。”從西漢版圖看,大致自今蘭州黃河西岸的山地,至山丹縣東南焉支山內(nèi)外的區(qū)域,都是休屠王的封地。休屠王屬下有兩個裨王,一個叫盧侯王,一個叫折蘭王,都被霍去病首戰(zhàn)河西時斬殺。今金昌市永昌縣的驪靬古城遺址,最初的名字叫者來寨,“者來”即“折蘭”的音譯,因休屠王麾下的折蘭王駐地而得名。從者來寨的地形來看,它南倚焉支山,東與前夾山相連,西邊是折蘭灘和夾道早盧溝,山地和荒灘居多,兩千多年前,大概是適宜放牧的草原。


    休屠王故城究竟在什么地方?史學(xué)研究者提出了三種可能:姑臧古城、民勤縣蔡旗堡古城遺址和涼州區(qū)三岔堡古城遺址。


    從文獻來看,最早記載休屠王城的是北魏酈道元,他在《水經(jīng)注》中說:“澤水又東北流經(jīng)馬城東,城即休屠縣之故城也,本匈奴休屠王都。”這里的“澤水”就是今天的石羊河。其后,唐代的《元和郡縣圖志》記載:“休屠城,在(姑臧)縣北六十里,漢休屠縣也。”從這個文獻提到的方位看,姑臧古城可以排除。事實上,漢武帝設(shè)河西四郡時,武威就設(shè)有姑臧和休屠兩縣,況且,姑臧原為月氏所據(jù),東晉喻歸的《西河記》說:“姑臧,匈奴蓋臧城也,有頭尾兩翅,名蓋鳥城。”既然有“蓋鳥城”的說法,顯然不是休屠王城。大概匈奴利用過這個舊城,但并非王都。


    民勤縣蔡旗堡古城遺址在蔡旗堡村小學(xué)所在地,除了東墻處有一段約10米長的古城墻,再無任何遺跡。學(xué)校西面是一片湖灘,野草叢生,保持著天然狀態(tài)。在農(nóng)民康齊強和康平德家里,還能看到兩段古城墻遺跡,大致能推斷出古城的輪廓。問到這些城墻的來歷,當(dāng)?shù)剞r(nóng)民都說是休屠王城,卻沒有可以佐證的文獻或出土文物。民勤縣志有記載說,“蔡旗堡城有東西二門,有公署、倉、場、門樓,鎮(zhèn)番之首鎮(zhèn)也。”這個布局,應(yīng)是明代所創(chuàng),距匈奴人的歷史相當(dāng)遙遠了。歷史上,古城都有反復(fù)利用的情況,面對殘垣斷壁,確實難以度量它那被歲月掩映的歷史。


    距蔡旗堡10多公里的涼州區(qū)四壩鄉(xiāng)三岔堡也有一座古城遺址,當(dāng)?shù)厝送瑯诱f是休屠王城。這個遺址在三岔堡小學(xué)前面,城郭已經(jīng)開墾成了耕地,只留下幾段夯土城墻根基,殘垣下時見灰質(zhì)磚塊斷片。從城池輪廓看,呈長方形,東西長度約五六百米,南北長度約一公里。東邊面對石羊河,南北均臨大沙河。據(jù)地方志載,該古城為漢代休屠縣治所,明代曾在其遺址上筑三岔堡城,曾出土過瓦當(dāng)、五銖錢、青銅器。


    既然是西漢時的休屠縣治所,便很有可能是沿用了匈奴休屠王城而設(shè)。如今遺留在河西走廊的諸多古城池,大都是因陳相襲,擴建或加筑而成。由此來看,涼州區(qū)三岔堡古城為休屠王故城的可能性更大。如果蔡旗堡古城也是休屠王所用,很有可能是駐軍或駐牧之所,就像渾邪王治下的黑水國古城、永固古城、屋蘭古城,有王城,也有駐軍、駐牧處。


    休屠王治下的封地,利用草原發(fā)展畜牧業(yè),并與周邊各地進行交易。在武威市境內(nèi),一些出土文物也印證著休屠王部族的生活痕跡。2006年4月27日,武威市張義鎮(zhèn)河灣村的農(nóng)民正在整理土地,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個銹跡斑斑的特大青銅器物。其外形似一個巨大的高腳杯,又似鐵鍋,圈足,弧腹,腹肩部位均勻分布著3只“虎耳”,腹的下部也分布有4個環(huán)扣。青銅鍑(音fù)口徑為0.87米,腹圍3.42米,總高度1.18米,其中底部喇叭形圈足的高度為0.17米,直徑為0.38米,重達150多公斤。經(jīng)甘肅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鑒定,這是一件典型青銅鍑,是迄今在甘肅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器型最大的早期青銅器,具有“單純而強烈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特點,耳的虎形是典型阿爾泰、鄂爾多斯樣式,腹形、環(huán)紐也是戰(zhàn)國中晚期特有和多見的形式。”結(jié)合出土地點的背景,專家認為這一青銅鍑可能是戰(zhàn)國至西漢初,游牧于河西和武威一帶的部落貴族所用之物。當(dāng)時,休屠部居姑臧(今武威一帶),而這一青銅鍑的出土地就在古時姑臧境內(nèi)。


    黑河畔的渾邪王封地


    匈奴將月氏驅(qū)逐出河西走廊,以焉支山為界,東部歸休屠王管轄,西部歸渾邪王管轄。渾邪王的封地大致包括今天的張掖、酒泉以及古居延在內(nèi),基本是沿黑河流域分布的廣袤綠洲、草原。


    渾邪王,也稱昆邪王,姓氏義渠氏,為義渠戎的后裔。義渠戎是商周時期就出現(xiàn)在隴東一帶的游牧民族,古西戎種族之一。學(xué)者蒙文通、黃文弼等人認為,義渠應(yīng)為匈奴的主要族源。還有學(xué)者認為,匈奴的休屠、渾邪二部就是義渠戎的后裔。根據(jù)文獻記載,義渠與匈奴在習(xí)俗上的確有許多相同之處,如逐水草遷徙、子妻其后母、尚武精神等。在史冊上,義渠戎的強盛早于匈奴約800年。


    渾邪王的王城一直是未解的歷史之謎?!稘h書·地理志》載:“張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這個記載只是一個大體地域概念。事實上,張掖境內(nèi)還有三處匈奴遺址:黑水國古城、屋蘭古城、永固古城,這些地方都屬渾邪王的管轄范圍。


    黑水國古城遺址在距今張掖市區(qū)西北17公里處,分南北二城,對稱分布在312國道兩側(cè)。兩個城池輪廓基本一致,方圓都不足半平方公里,城墻是歷代加筑,已經(jīng)看不出最初的面目。其得名有三種說法,一是因黑河而得名;二是當(dāng)?shù)胤窖杂瀭?,因黑水國古城周邊地勢低洼,積水成潭,老百姓稱為“黑水窩”,“窩”和“鍋”讀音混淆,久而久之稱為“黑水國”;三是民間說匈奴人膚色黑,稱作“黑匈”,后人把他們建立的城池稱為“黑水國”.


    史料中,黑水國的前身叫觻(音lu)得。史載霍去病追擊匈奴,“出隴西,涉鈞耆,濟居延,遂征小月氏,攻祁連,揚武觻得”,這里的“觻得”是匈奴語,因匈奴觻得王而得名。地方志又載,匈奴占據(jù)河西后,曾將黑河北岸月氏的王城--昭武城設(shè)為對外貿(mào)易區(qū),在當(dāng)時的黑河南岸新筑一城,作為渾邪王屬下的觻得王王城,由觻得王統(tǒng)領(lǐng)黑河以南。西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河西首置酒泉郡,黑河邊的這座城池沿用匈奴名號稱為觻得縣,后分置張掖郡時,屬張掖郡下轄十縣之一。由此,基本可以斷定,黑水國北城遺址曾是匈奴觻得王駐地,恰好與東面的屋蘭古城、南面的永固古城遙相對應(yīng),形成了一個“品”字形布局,控扼著祁連山下的廣闊地域,盡享水草豐美的黑河綠洲。


    祁連山腳下有永固古城,曾經(jīng)是月氏人走馬射雕的牧場,俗稱東城,與西面的昭武城遙相呼應(yīng)。后來,匈奴人占據(jù),加筑城池,更名祁連城、單于城。現(xiàn)存古城遺址呈長方形,面積約2平方公里。據(jù)地方志記載,原城墻墻基厚8至10米,高達9米,墻外有壕溝。東西兩面各有一個湖泊,當(dāng)?shù)匕傩辗Q為東湖、西湖,湖水為祁連山泉涌地而出,湖畔田疇如畫,綠草如茵,猶見古時牧場情景。這個城池對于匈奴的意義,基本是兩個方面,一是駐牧養(yǎng)馬,也是單于及渾邪王避暑的勝地;二是與祁連南山羌族聯(lián)盟的前沿。蘭州大學(xué)汪受寬教授還提出,西漢收復(fù)河西走廊后,永固城為張掖屬國治所,管理降俘的匈奴人。


    那么渾邪王的王城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我們不妨從延續(xù)兩千多年的居延古道來探尋渾邪王的“行蹤”.


    居延古道是一條沿黑河通往居延海的大道,東有合黎山作為天然屏障,北有狼心山和孤紅山自成鎖鑰,具有近屏河西、遠控天山和黃河之勢,歷代為兵家必爭之地。如今,黑河中下游的分界線--正義峽旁(地處高臺縣羅城鄉(xiāng)天城村)仍有條山路,舊時路轍尚存,當(dāng)?shù)厝朔Q“北大路”.出了峽口,遠遠就能看到黑河邊的一座高大烽燧,是漢代酒泉都尉東部屏障,統(tǒng)領(lǐng)正義峽附近十多個烽燧,也是西漢在河西的防御體系中重要的關(guān)口之一。沿居延古道向北,一路分布著肩水金關(guān)、地灣城、大同城、黑城、遮虜障、殄北侯官治所等古遺址,處處都讓人觸摸到歷史的厚重。內(nèi)蒙古額濟納旗志中提出,“居延”為匈奴語,有古道直通往匈奴王庭--龍城,直線距離約900公里。還有一則傳說,蘇武出使匈奴被羈留后,曾被放置到居延海邊牧羊。這些歷史的蛛絲馬跡,似乎都在佐證著匈奴活動的軌跡,卻又無法呈現(xiàn)有力的“實證”支撐。


    霍去病第二次出征河西走廊,走的也是居延古道?!妒酚?middot;匈奴列傳》記載:“其夏(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復(fù)與合騎侯數(shù)萬騎出隴西、北地二千里,擊匈奴,過居延,攻祁連山。”此次進軍路線大致為:從今甘肅慶陽出發(fā),向西北行,過古蕭關(guān),抵達富平縣(在今銀川平原,漢屬安定郡),沿黃河北行,在朔方郡窳(音yǔ)渾縣(今內(nèi)蒙古磴口境內(nèi))出雞鹿塞(今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山口),過鈞耆(水名,現(xiàn)址不詳),到達居延,沿弱水南進,終達觻得城。“過居延,攻祁連山”,顯然是針對渾邪王部的作戰(zhàn)路線。


    驅(qū)逐匈奴后,為防止匈奴勢力從北方草原經(jīng)居延古道襲擾河西,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2年),設(shè)置了肩水金關(guān)(位于今金塔縣城東北152公里處的黑河?xùn)|岸),專門管轄居延古道的事務(wù);同時,又派強弩都尉路博德沿邊構(gòu)筑長城,由酒泉至居延澤新建了長城防御體系。目前尚存的遮虜障、殄北侯官治所遺址等,都是自河西走廊向北沿黑河伸出的塞防。由此,自南向北,分設(shè)肩水都尉、肩水侯官及肩水金關(guān)、懸索關(guān)和居延都尉等,沿用匈奴部族名置“居延縣”,并發(fā)甲卒囚徒,移民屯田,一度使居延成為有名的屯田區(qū)。


    從霍去病征戰(zhàn)渾邪王的線路和漢代防御設(shè)施建設(shè)來看,渾邪王的王城很可能在居延古道上,這樣,既方便通往龍城,又靠近河西走廊,還有水草豐茂的草原放牧。考察西漢時張掖郡境內(nèi)的遺址,黑水國(觻得城)、昭武古城、永固古城等地都無相關(guān)記述,而隸屬于漢時張掖郡的毛目(今金塔縣鼎新鎮(zhèn))、地灣城、居延古城等地則值得考證。


    一曲悄然逝去的挽歌


    占據(jù)了祁連山下千里河西走廊的匈奴,利用肥沃的土地和天然的草場從事生產(chǎn),經(jīng)過數(shù)十年休養(yǎng)生息,河西走廊一帶成了匈奴最為富庶的地區(qū)之一,也是匈奴東圖中原、南懾眾羌的重要根據(jù)地。另外,從霍去病在焉支山下繳獲休屠部掌管的“祭天金人”來看,這里也是匈奴人經(jīng)常舉行祭祀大典的地方?!都鉂h書》曰:“匈奴祭天處本在云陽甘泉山下,秦奪其地,后徙之休屠王右地,故休屠有祭天金人,象祭天人也。”焉支山下正好是休屠王的封地,在此舉行祭天大典也有可能。


    史料還記載,張掖一帶有一種林木,是匈奴制作箭桿和車輛的主要材料,山上還有一種禽鳥的羽毛,也為造箭所用。因此,張掖一帶很可能是匈奴的兵器加工廠?!稘h書·匈奴傳》中有一則故事,講的是匈奴第十八代單于烏珠留即位后,東漢王朝向其索要一片插入漢界的地方。有人對大臣王根說:“匈奴有斗入漢地,直張掖郡,生奇材木,箭桿就羽,如得之,于邊甚饒,國家有廣地之實,將軍顯功,垂于無窮。”王根向王莽說了要這座山的好處,王莽想要這座山,又怕匈奴單于不答應(yīng),有損尊嚴。王根就派了一個使臣以個人的身份向單于去索地。單于說:“父兄傳五世,漢不求此地,至知獨求,何也?已問溫偶駼王,匈奴西邊諸侯作穹廬及車,皆仰此山材木,且先父地,不敢失也。”這段史料透露出這樣幾個信息:一是匈奴有一片正對著張掖郡的山地,山上有做箭桿的木材;二是匈奴西邊諸王侯作穹廬、車輛的木材都依賴此山;三是父兄五世單于代代相傳,土地屬于匈奴所有。從中可見,河西走廊的張掖郡一帶,曾是匈奴制作弓箭、車輛、穹廬的“加工基地”.這座盛產(chǎn)造車木材的山,可能是張掖與內(nèi)蒙古阿拉善右旗相隔的合黎山。東漢時的河西走廊基本為漢王朝掌控,南面的祁連山為羌人所據(jù),唯有北面的合黎山到居延海一帶在匈奴領(lǐng)地范圍。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天,霍去病首戰(zhàn)河西,大敗休屠王,占據(jù)了休屠王領(lǐng)地,休屠王被驅(qū)趕到了渾邪王的地盤上。夏天,霍去病第二次出征河西走廊,主要是對渾邪王的征戰(zhàn)。渾邪王部一戰(zhàn)即潰,匈奴既失去領(lǐng)土,又損兵折將,元氣大傷,伊稚邪單于遷怒于渾邪王,欲召而殺之,渾邪王聞訊,遂生叛心,與休屠王商定投降漢軍。渾邪王先私下派使者給漢人送信,漢武帝聽到這事當(dāng)然十分高興,但又怕他們詐降襲邊,就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帶兵前往迎接。休屠王半途反悔,被渾邪王所殺,渾邪王率余眾降漢,被封為漯陰侯。同時封其裨王呼毒尼為下麾侯,鷹庇為輝渠侯,禽梨為河綦侯,大當(dāng)戶銅離為常樂侯。降者4萬人分置五屬國(安定、上郡、五原、天水、西河)管理,后來融入其他民族之中。還有部分休屠部眾也被分散安置于隴西、上郡、西河屬國,后來逐漸與其他部眾融合。


    這次戰(zhàn)役中,14歲的休屠王子日磾(音midi)與母親閼氏、弟弟倫,一起成為漢朝的“降虜”,沒入官府為奴。因日磾擅長養(yǎng)馬,被漢武帝看中,賜其族人姓金,擢為馬監(jiān),總管黃門養(yǎng)馬之事,此后累遷侍中、駙馬都尉、光祿大夫、車騎將軍、大司農(nóng),成為朝廷重臣,被封為“秺(音du)侯”.如今,張掖市甘州區(qū)堿灘鎮(zhèn)新溝村還有個“秺侯堡”,地方志中稱“秺侯堡為金日磾故居”.黃土夯筑的城池,呈方形,南北長172米,東西寬152米,開東、西二門,均有甕城。城墻殘垣最高處6米有余,底部寬約7米,如此厚實的城墻,在古代可謂是銅墻鐵壁。很顯然,這個城池已經(jīng)是后來加筑,并非最初的面貌。稱為“金日磾故居”肯定有訛,從歷史來看,金日磾家族世代居長安,不可能在千里之外河西走廊中部建造這樣一座“秺侯堡”.最大的可能是霍去病征服休屠王、渾邪王后,在張掖屬國安置的匈奴俘虜中,有一支休屠部族可能屯居在此,漸成聚落,其后裔仰仗金日磾名號設(shè)秺侯堡未為不可。還有一說是,西漢末年,農(nóng)民起義軍攻破長安,權(quán)貴皆為誅殺對象,金氏苗裔離開長安四處逃命,其中一支向西逃亡,在河西走廊有過一段時間的停留,為崇祖而建秺侯堡。這支金氏后裔到達阿爾泰山東麓,成為蒙古族金氏的直接族源。


    匈奴人從公元前161年征服了月氏,至公元前121年兵敗西漢,40年間,已把祁連山下的沃野當(dāng)作了第二故鄉(xiāng)。一次戰(zhàn)爭,匈奴失去了經(jīng)營多年的根據(jù)地,只得退出河西走廊,向西遷移,另覓家園。“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這首歌謠,就是在逃亡的路上,匈奴人唱出的挽歌。這首歌謠,也如匈奴人的背影一樣,漸漸沉淀在歷史的長河中。

(責(zé)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 裕固族:祁連山腳下的古老民族
  • 裕固族:祁連山腳下的古老民族
  • 河西走廊的綠洲當(dāng)真萎縮了?
  • 河西走廊的綠洲當(dāng)真萎縮了?
  • 裕固族:祁連山腳下的古老民族
  • 裕固族:祁連山腳下的古老民族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zé)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