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北方比較困難的家庭,由于蓋不起磚瓦房,也蓋不起普通的土木結(jié)構(gòu)的房子,常在山區(qū)、丘陵地帶或原與川的過渡帶,挖窯洞居住。在平原地帶,由于無法挖窯洞,有的居民便建造“地窩子”、“地窨子”居住。
地窩子是就地挖出的長方形土坑,上面覆蓋屋頂?shù)陌氲匮ㄊ焦爬辖ㄖ?。建造小型地窩子,一般選在背風(fēng)向陽、離水源較近的山坡,先向地窩子下挖三四尺深的長方形土坑,坑的大小根據(jù)居住人口多少確定??又醒胴Q立一根高出土坑的中柱,周邊沿坑邊豎立一圈與土坑深度等高的木柱;柱上加檁椽,椽子上端攢集于中柱頂端,下端搭在坑沿上;椽上綁柴笆和草束,再蓋上半尺多厚的土培實,即形成一個雨傘狀的穹窿屋頂,南面或東南角留出房門和小窗。這種建筑地下和地上部分約各占一半,屋內(nèi)空間兩米多高,或砌火炕,或在地中央火塘生火取暖。房頂四周再圍以土墻或木障,以防牲畜踩踏。
地窩子建造方便,保暖性好,很適合短期居住或逐水草而居的游獵民族冬季使用,但這種房子的耐用性很差,通常每年都要重新翻蓋一次。
地窨子在平地上先挖出南北方向長約11米、東西方向長約10米、深約4米的長方形土坑。然后在坑內(nèi)北、東、西三面各挖出三孔窯洞,中間一孔窯洞留有一個門,其他兩個窯洞分別留有兩個窗戶。窯洞之間用門洞串通。一般把中間窯洞作為小廳,用作起居活動空間。兩邊窯洞是住房,靠近面墻的一面搭滿間炕??贿呌写皯?,墻外窗戶下是炕洞。南面也就是陰面,挖一孔窯洞作為磨坊或牲口圈,用于飼養(yǎng)畜禽。西北或東北角與臥室串通的窯洞是糧庫。作為糧庫的窯洞頂上開有一洞,一方面用于透氣,另一方面用于從上往下灌儲糧食。西南角的一孔窯洞用于裝雜物,東南角的一孔窯洞是廚房,從窯洞向地面鑿出一洞作為煙囪。與地面向平的地坑周邊用土坯砌高約1米的小墻,一是防雨水流入院內(nèi),二是防行人、小孩跌入。院內(nèi)中央挖直徑約1米、深約3米旱井,下方全是沙石,用于天降雨雪時,雨水流入滲水。南邊地坑與地面之間挖出長約8米的馬巷道,作為人和牲畜的通道。這便是較原始的“地窨子”.
在地窨子居處,有一定的禮儀規(guī)矩。一般北向是上位,是老年人和長輩居處的地方,年輕和晚輩人只能在東、西兩側(cè)居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