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古韻:漢代“文房四寶”

時間:2017-05-24 10:08來源:大西北網(wǎng)-隴上藏珍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武威市磨嘴子漢墓出土的東漢《儀禮簡》


    漢字書法是華夏文明中最具個性特色的藝術(shù)領(lǐng)域。它清純秀美,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并對周邊文化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堪稱東方文化園囿中叢永散幽香的奇卉。


    漢字書法的魅力,首先來自漢字的特殊形體構(gòu)造,漢字是由象形文字發(fā)展來的,先天性地具備生動的現(xiàn)實基礎(chǔ);即使在它發(fā)展為抽象文字,形體構(gòu)架完全成熟之后,仍保留了象形文字的許多特點,尤其是保留j-象形文字從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生活中吸取的線條美和動態(tài)美。漢字造型都是由點、線組成的單個表意形體。卻又千變?nèi)f化,絕無雷同,給書寫者的想像力和表現(xiàn)力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漢字書法的魅力,還來自其書寫工具“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沒有它們的輔佐。漢字書法很難發(fā)展成一門獨特的藝術(shù)。就拿毛筆來說吧,它與漢字相輔相成,彼此互注了無限的生命力。作為書、畫工具,毛筆綿軟、易操作,行跡宜粗宜細,宜聚宜糵,運作酣暢,來去自如,文具。卻早已暢行于世。至少在西漢時,筆、墨、硯均以相當成熟的形態(tài),為社會所普遍使用了。


    紙的發(fā)明相對較晚如果說西漢紙還很朦始,不宜用來書寫的話。


    至東漢造紙術(shù)已有了質(zhì)的飛躍,技術(shù)提高到足以充當書、書畫載體的水平。不過,紙的社會普及需要一個時間過程。它成為主要書寫材料,約在魏晉時期;在那以前,主要書寫材料一直是簡和帛。


    “文房四寶”以及簡帛,除了硯之外,皆為有機物質(zhì),極易朽失,因此存世者絕少,猶如風毛麟角,被視為至寶。甘肅以其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和地理條件,以及因絲路、邊塞軍政文書往來頻繁而形成的歷史背景,故保存了不少漢代文具與墨跡,下面介紹幾件甘肅出土的“文房四寶”.


    “白馬作”毛筆


    此筆出土于武威市磨嘴子漢墓,桿徑0.6厘米筆頭長1.6厘米,通長 23.5厘米,這正是漢制長度單位的一尺。與王充《論衡》所言“一尺之筆”的妊度相合。筆桿竹質(zhì),中空,淺褐色,精細勻正。桿中下部陰刻篆體“白馬作”三寧,反映了當時“物勒丁名”的手工業(yè)管理制度,“自馬”當系制作此筆的工匠名。筆桿嵌筆頭處略有收分,筆頭外覆黃褐色軟毛,筆芯及鋒用紫熙色硬毛。剛?cè)嵯啵挥袕椥?、很適于在簡牘上書寫。制作方式。與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秦筆一樣樸前端中宅以納筆頭,外扎絲后髹漆以加固,桿頂端削細以便于捕發(fā)簪帶  此筆出于蕖主頭部左側(cè)可印證漢代官員的“簪筆”習俗。


    筆的歷史相當悠久。新石器時代的先民繪制彩陶。當已使用近似毛筆的軟性工縣。許多彩陶紋飾中,尚可看出毛筆運作時顯露出的特有鋒跡。商代盛行甲骨占卜,其占卜記錄一般是先用朱或墨書寫在甲骨上,然后用刀契刻??脊殴ぷ髡甙l(fā)現(xiàn)過一些尚未經(jīng)刀刻的書字甲骨,其為毛筆書寫無疑。繁體“筆”字結(jié)構(gòu)。竹字下為“聿”字,此字在甲骨文中正是人手持筆之象。當今所見最早的毛筆實物屬于戰(zhàn)國時期,出士于湖南長沙左家公山戰(zhàn)國墓。漢代毛筆以甘肅出土最多。其中制作最精良、保存最完整、知名度最高的,便是這支“白馬作”.它是甘肅省博物館所藏十六件國寶級文物中的一件。


    肩水金關(guān)紙


    出士于金塔縣天倉鄉(xiāng)北部的漢代肩水金關(guān)邊塞遺址。長2l厘米,寬19厘米。系用廢舊麻絮、繩頭、敝布等原料制成,以苧麻成分為主。此紙出土時被揉成一團,后經(jīng)修復(fù)展平一面平整,一面略糙,色澤勻凈質(zhì)地細密堅韌,纖維有明顯的分絲帚化現(xiàn)象。


    造紙術(shù)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一項偉大貢獻極大地推動了世界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造紙術(shù)的發(fā)明,傳統(tǒng)說法歸功于東漢和帝時的宦官蔡倫。近世考古研究己修正了這種舊說,尉為蔡倫之前的漢紙宴物已多有發(fā)現(xiàn)。這份肩水盒關(guān)紙即為我國早期紙張的著名標本之一。其時代為西漢宜帝年間,比蔡倫在世時要早一個半世紀。事實上,造紙術(shù)不可能是某個人的偶然性咸就,它應(yīng)當是勞動人民長期實踐經(jīng)驗積累的產(chǎn)物,而且必須有一個從萌生、發(fā)展到成熟、普及的過程。蔡倫的功績在于顯著地改進了造紙術(shù)。他用樹皮、麻頭、舊布、魚網(wǎng)


    等物為原料,通過搗爛、打漿,提取出純凈的纖維造紙,提高了紙的質(zhì)量,從而極大地促進了造紙事業(yè)的發(fā)展和推廣。從肩水金關(guān)紙到“蔡侯紙”,不過是我國造紙工藝史上的一個重要段落而已。


    墨丸


    出土干武威市磨嘴子漢墓,高4.5厘米。底徑2.8厘米。略近圓柱體,頂部漸收分成圓弧。底部為平面,且有磨用過的痕跡。墨色烏黑透亮。研化后寫于簡牘經(jīng)久不滅。


    廣義的墨,指書寫或繪畫使用的黑色顏料,包括木炭、石墨之類。這種意義的墨,史前期的先民早就開始使用了。用自然界的黑色物質(zhì),加上某種黏合劑,乃至香料之類,合成的塊狀墨,其發(fā)明最遲也不會晚于商代。殷墟出土甲骨上的墨書文字,據(jù)化驗,顏料已為人工合成?,F(xiàn)存最古的塊狀合成墨為漢墨。漢墨的基本原料一般采用松煙或桐油煙,墨性濃黑光潔?!端伟揞愨n》中說:“至魏晉時,始有墨丸。”此說顯然失實。磨嘴子漢墓墨丸的發(fā)現(xiàn),將墨丸的存在提前至西漢末年。


    盤螭蓋三足硯


    出土于天水市隗囂宮遺址,通高12.5厘米,徑13.4厘米。石質(zhì),圓形,三足,由硯底、硯蓋兩部分組成。硯蓋隆起如丘,蓋內(nèi)面雕一圓窩,正好放置化墨所用之研石;蓋表雕盤繞相噬的雙螭,雙螭前右足外伸,左足曲跪,后二足蹲伏,腰部作棄滿力度的扭旋,充分表現(xiàn)了搏噬的氣勢。頸下透雕成孔。蓋四周弧沿陰刻兩虎,并斜雕弦紋。蓋內(nèi)邊周沿略凸起一圈,與硯面周邊一圈凹槽相合,這樣蓋后全硯便更加穩(wěn)實嚴正。三足粗矮、正面浮雕熊首,背面斜雕弦紋。整體造型渾厚雄健而又不失生動,雕工刀法豪放而又不失細膩,被公認為漢代石硯中的精品。


    《釋名》云:“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不論使用天然顏料還是人工制作的墨塊,均需和水研細方能飲筆,故最初的硯其實就是研石,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早期就出現(xiàn)了這種研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硯的形制已相當規(guī)整。至漢代,制硯者已開始追求造型的別致與完美,不僅石、玉、銅、陶皆可為硯材,而且硯身、硯蓋上出現(xiàn)了雕鏤紋飾?,F(xiàn)代的硯,已不單純是書寫工具,已有向工藝品方向發(fā)展的明顯趨勢。


    據(jù)《隴上藏珍》

(責任編輯:陳冬梅)
>相關(guān)新聞
  • 翰墨古韻:漢代“文房四寶”
  • 六博俑:漢代木雕珍品
  • 六博俑:漢代木雕珍品
  • 武威《儀禮》簡:天下第一簡
  • 武威《儀禮》簡:天下第一簡
  • 罕見的彩色木板畫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quán)??|?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wù)??|?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quán)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luò) 版權(quán)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