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甘肅地圖,可以看到,從蘭州出發(fā),經武威、金昌、張掖,沿途都是狹長的河西走廊地帶,直到進入酒泉地界時頓時變得寬廣。而在進入酒泉地區(qū)之際,在南倚巍峨的祁連山,北臨浩瀚的巴丹吉林大沙漠之間的河西走廊最狹窄的地段上,一座千年古鎮(zhèn)似一只展翅欲飛的鳳凰的形態(tài),矗立在這咽喉要道之上,扼守著酒泉的東大門,這就是被稱為鳳凰城的酒泉肅州清漯。
絲綢古道上的城堡
一大早,從肅州出發(fā),一路向東,綠油油的田地和玉米地從身邊閃過,汽車沿著莽莽的祁連山方向不斷前行。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之后,進入到一座嶄新的小城鎮(zhèn)。這里便是聞名已久的清水鎮(zhèn)。
寬闊的柏油馬路筆直地穿過小鎮(zhèn),兩旁形式統(tǒng)一的房屋建筑,正在硬化施工的鎮(zhèn)政府廣場,讓人感覺步入的不是一個小鎮(zhèn),而是一座縣城。
別看這是座小鎮(zhèn),卻在中國浩瀚的歷史上留下重要的印跡。
清水完整的稱謂應該是清水堡。清水自古是東西交通要道,河西走廊最狹窄之處,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駐城守防,可以南扼祁連山口,北挾羌胡溝通,保障絲綢古道的暢通。于是朝廷派一位將軍督辦修筑清水城堡,但城堡地址選在哪里合適,意見不一。據(jù)傳將軍猶豫不決之時,一只鳳凰翩翩飛來,落在此處,久久不肯飛去,將軍看到頓時大喜,照鳳凰形狀定點畫線,筑成城堡,清水堡就有了“鳳凰城”美稱。
時過境遷,鳳凰古城已不復存在,留給世人的只是那美麗的傳說。但從在其境內存留的烽燧、臺墩訴說著昔日的尊嚴。明代的千戶府,清代的守備府,民國時區(qū),鄉(xiāng)公所,今日的鎮(zhèn)政府,都設在此地。歷史記載:哈薩克、裕固、回、藏等民族都在這里進行皮、毛、牲畜、木材、藥材交易,尤為羌活最為出名,由駱駝馱運包頭、哈密之間。每到秋天客商云集。堡內大商號有“興泰和”、“廠泰堂”、“五福堂”、“永興泉”、“萬生永”、“萬盛永”等數(shù)十家,小商小販不計其數(shù)。
4000年前這里的人住三室一廳
如果歷史記載上的清水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而令人仰慕的話,那在清水最新的考古發(fā)現(xiàn)則令人震驚:因為這里不僅僅是史書記載的“西漢王朝前,清水堡一帶就有人類活動,為游牧民族駐牧之地”那么簡單,而是早在4000年前這里便是我國文明最早的發(fā)源地之一。從考古挖掘發(fā)現(xiàn),在4000多年前,人們在這里就已經居住著三室一廳的房屋,過著愜意的生活。這就是聞名于世的“四壩文化”.
從清水鎮(zhèn)政府出發(fā)向東,汽車漸漸駛入一片開闊的戈壁灘上,這里是清水鎮(zhèn)中寨村西河灘。當記者詫異于緣何駐足這片荒蕪的戈壁灘時,清水鎮(zhèn)副鎮(zhèn)長王明春指著這片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的戈壁灘說:“這里就是被掩埋了多少個世紀的四壩文化聚落遺址的發(fā)現(xiàn)地。”
據(jù)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漢藏語系的羌人已在河西走廊悄然興起,東有“齊家文化”,西有“四壩文化”.“四壩文化”的勢力尤為強大,一直向西擴張到哈密盆地,今稱“天山北路文化”.
當全長4000多公里的我國最長的管道工程--西氣東輸工程,開挖到清水鎮(zhèn)中寨村西河灘時,奇跡出現(xiàn)了,掩埋多少個世紀的“四壩文化大型聚落遺址”,終于破土露面。
經過考古工作者兩個多月的發(fā)掘,清理面積已達10000余平方米,已經發(fā)掘清理出的“四壩文化”遺址主要有:房屋基址50多座,儲藏坑60多座,燒烤坑350座,陶窯5座,祭祀坑20多座。半地穴式房屋平面均為長方形,室內地面均經硬化處理,并有1至數(shù)個燒烤坑和數(shù)個儲藏坑。地面式的房址平面形式較為復雜,多長方形的單室,其中有一座房屋主室的三面各有一個側室,形成“三室一廳”的完整格局,這在以前的同期遺址中還未見到。儲藏坑平面形狀多為圓形,也有平面呈葫蘆狀口小底大的。儲藏坑內出土有陶器殘片,石器、骨器和動物骨骼。其中一枚長約5厘米的骨針制作十分精美,針孔只能穿過現(xiàn)代縫紉機的線。同時,還發(fā)現(xiàn)陶窯及大量的陶器殘片、石器、骨器和一些青銅器片和殘銅片等珍貴的文物。
據(jù)了解,“四壩文化”是因上世紀50年代在張掖市山丹縣四壩灘發(fā)現(xiàn)的墓葬而提出的。后來在玉門市火燒溝又有發(fā)現(xiàn)。但均沒有成規(guī)模聚落遺址特征。而位于肅州區(qū)清水鎮(zhèn)中寨村西北的西河灘遺址的挖掘,使考古界第一次見到了“四壩文化”大型聚落遺址。“四壩文化遺址”的發(fā)現(xiàn),證明酒泉一帶自古以來是通向西方的交通要道,同時,也是我國文明最早的發(fā)源地。青藏、內蒙古、黃土“三大高原”在這里交匯,凝聚了一部分人類文明的史詩。
王明春副鎮(zhèn)長告訴記者:“目前,清水鎮(zhèn)已將西河灘四壩文化遺址列為重點項目上報有關部門,擬在這片戈壁灘上申報建設四壩文化遺址公園,還原4000年前人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場景。”
祁連山下的楊家將后裔
離開西河灘后,驅車一直向南,我們離祁連山越來越近,汽車快速穿過荒蕪的戈壁灘,道路兩旁巨大的石塊靜靜地躺著,猶如在聆聽祁連山的呼聲??斓缴侥_下時,一片綠洲兀然出現(xiàn)在眼前,與祁連山頂皚皚白雪、山間成片生長的遠看青黑色的松樹林,形成一幅美麗的畫卷。而一位包著紅頭巾的婦女趕著羊群歸來正好闖入迷人的畫卷中,頓時讓一切感覺更有活力和生機。
來到榆林壩村,這個清水鎮(zhèn)下轄的離祁連山最近的村子,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親近祁連山,讓人充滿了興奮。而有關這個村子的故事更令人向往,充滿了一種探秘的激情。
因為這里居住的是楊家將的后裔。
在榆林壩村一隊,95%的人都姓楊。村支書楊正禮是一位身材高大魁梧的60多歲老人,對于自己和村里的人到底與楊家將有什么關系,他們已經說不太清楚了。只是知道在村西頭和村南面各有一座楊氏祖先的墳塋,以及他們兒時記憶中那曾經輝煌無比的“楊家花亭”.
在楊正禮的帶領下,穿過農田和樹林,來到村西頭的一片巨大的開闊地。在這片開闊地上一座直徑近十米的巨大墳塋出現(xiàn)在眼前。在墳塋前,一對和真羊同比例大小的石羊守護在前方兩側。雖然一只石羊的面部被毀,但石羊惟妙惟肖的形態(tài)和十分精美的雕刻工藝,依然讓人驚嘆不已。在墳塋正前方,擺放著一個石頭供桌和當年兩個石碑的底座,石碑已蕩然無存。
“這是楊氏先祖的墓”,楊正禮告訴記者,但具體埋葬的是楊氏哪位祖先,由于年代久遠,楊正禮自己也說不清楚。楊正禮告訴記者,墳塋曾發(fā)生過兩次被盜事件,雖然都未得逞,但在盜墓者挖出的坑洞中能夠看出墳塋里面是石墓。
當記者驚嘆和探尋這座規(guī)模巨大的墳塋時,楊正禮告訴記者,在村子北面還有一座墳塋。跟隨楊正禮,穿越村落,在一片田地間,一座幾乎同樣大小規(guī)模的墳塋隱藏其中,更令人驚奇的是,這座墳塋前擺放著兩個一米左右高的石人像。石人像上部為人首形狀,下部為長方體狀的石條,在石條四周能夠模糊地看到上面刻有字樣。
雖然居住在這里的楊氏后裔對這兩座墳塋的主人已不清楚,但楊正禮對曾經輝煌無比的“楊家花亭”記憶猶新。
“我記得楊家花亭進大門后有個大照壁,左右兩邊分別是兩人抱不住的大榆樹和柏樹,然后進亭門。左右?guī)浚覐钠钸B山有一股泉水直通花亭?;ㄍず竺媸腔▓@,花園是園中園,小花園外面套著大花園?;ㄍさ呐_階都是整塊的石條鋪成。”在講述中,楊正禮帶著記者看到目前殘留下的一段花園土墻,僅從這段近40厘米寬的夯實土墻就可以想象出當時整個楊家花廳的規(guī)模。而楊正禮給記者展示的一塊木質窗花,其做工精美令人稱奇。在這塊木質窗花上精美地雕刻著一朵朵梅花,更為神奇的是,窗花竟然能夠拆卸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然后猶如積木拼圖般神奇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塊完整的圖案。
祁連山下、榆林山口、楊家花亭……更是增加了記者的好奇心,經多方了解才算如愿以償。
據(jù)了解,北宋景佑年間為躲避龐太師迫害,楊繼業(yè)的嫡親后裔楊懷玉四子楊興隆來到祁連山下,遂定居榆林山口,成家立業(yè)。時至清康熙二十一年(1641年)噶爾丹興兵作亂。作為將門后代的楊康弘成親三日便與所娶的當?shù)赝逦浼抑疋忠酪老e,奔赴邊關。他英勇善戰(zhàn),身先士卒最后被提升為康熙御駕親征的貼身衛(wèi)士。征戰(zhàn)途中,明末朱三太子朱由嵩率三十余人刺殺康熙皇帝,楊康弘置身于敵中往來沖殺,使敵人終不能靠近康熙帝,最終氣絕身亡。康熙帝追封楊康弘為“忠義將軍”,扶柩送尸還鄉(xiāng)。并敕令甘肅道臺張朝宏撥官銀三十萬兩為其造墓、建忠義祠堂,以示褒揚。
歷經一年,全部竣工。主體工程三大部分:康弘墓、忠義祠堂、花亭。墓丘靠山面北,圓而高大。羚羊、犀牛、駿馬、駱駝、大象、麋鹿、雄獅、猛虎按八卦方位環(huán)繞墓丘,或臥或立,各具情態(tài)。四周蒼松翠柏,林蔭密匝。距墓地三百米處的“楊家花亭”景致錯落,氣勢恢宏,涓涓細流,環(huán)繞四周。琉璃瓦廊檐金碧輝煌,四根廊柱上攀龍附鳳。祠堂四周,亭坊橋榭,高低錯落,花香鳥語,清新宜人。祠堂右側是會客大廳,左側是御善行廚,從行廚經祠堂下有一條東西筆直的小溪,流經會客大廳,一年四季流水不斷。如遇祭祀、重大慶典,賓朋滿座時,廚房做好的飯菜,盛入盤碗放在方木盤中,漂浮水面,徑直送到會客大廳,猶如小船行水,既快捷又方便。祠堂后面,松柏簇擁下的私塾學堂,書聲瑯瑯。其時的榆林山口,觀賞、進香者絡繹不絕,著實繁榮了半個世紀。
如今,昔日輝煌一時的“楊家花亭”只能從斑駁不全的石雕動物、殘留的斷壁殘垣和片磚粒瓦中想象。但它作為一個美好的過去,將永遠銘刻在楊家花亭人的心中。
“新絲綢之路”盤活古老清水
盡管清水因當?shù)啬厦嬗衅钸B山山泉流出,其水清澈如鏡而得名,但在王文恒老人的記憶里,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70歲的清水中寨村老人王文恒,世代居住在這片土地上。對于清水的變化更是感觸頗多。“這地方以前特別窮,雖然叫清水但我們吃的都是澇池水,人和牲口吃同一個水。牲口吃的時候連尿帶拉,水里都是糞便,只能等澄清后再用。以前我們就自己種些糜子、谷子之類的糧食作物,一年全家就200多斤糧,每年過完春節(jié)就沒吃的了。”王文恒回憶過去的艱苦生活時,依然記憶猶新。
不過一提到現(xiàn)在的生活,王文恒立刻露出了笑容,“現(xiàn)在和以前比那是天壤之別。現(xiàn)在我們主要種植玉米制種作物,每畝地收入能達到3000元,家里10多畝地,再加上其他的經濟作物,一年下來能收入七八萬。而以前我們全家四五個人勞動一年下來還要欠賬。”
而清水鎮(zhèn)上寨村的溫榮德老人則告訴記者:“在以前,村里有輛四輪拖拉機就是了不起的事了,現(xiàn)在不僅是家家戶戶都有拖拉機,而且,還配上了小汽車。我們村17戶人家,就有11輛小汽車。”
清水鎮(zhèn)副鎮(zhèn)長王明春介紹,清水鎮(zhèn)已經從原先單一的農作物種植,轉型為以玉米制種、草畜牧業(yè)和勞務輸轉三大塊為主的經濟發(fā)展方式。在種植業(yè)上,去年共落實玉米制種面積61548畝,以洋蔥、琉璃苣、洋芋制種為主的高效經濟作物10017畝;積極推進土地流轉,新增土地流轉面積2702畝,建成500畝以上土地流轉示范小區(qū)2個。全鎮(zhèn)農民專業(yè)合作組織達到14個。在畜牧業(yè)上,新建高標準養(yǎng)殖園區(qū)2個,修建圈舍30棟,帶動全鎮(zhèn)畜禽飼養(yǎng)總量達到了41萬頭只,培育萬元規(guī)模養(yǎng)殖戶1020戶。在勞務輸轉上,積極鼓勵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或外出務工,全年共開展各類培訓21期,培訓勞動力880人,完成勞動力輸轉4863人次,境外輸轉15人,年收入2萬元的勞動力達到781人。
據(jù)了解,目前國家級現(xiàn)代農業(yè)示范區(qū)在甘肅省目前有三個,酒泉肅州區(qū)則是全國制種基地,而清水鎮(zhèn)則是肅州區(qū)最大的制種基地。清水的制種作物已經成為東北、新疆等地重要的原產地,清水已經從傳統(tǒng)農業(yè)邁向新型現(xiàn)代化農業(yè)。記者在清水鎮(zhèn)正興建的農產品物流加工園區(qū)見到,戈壁灘上一個巨大的園區(qū)正在興起,這里也是肅州區(qū)唯一的農產品物流加工園區(qū)。
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自古以來作為交通咽喉地帶的清水鎮(zhèn),在新時期更是發(fā)揮出交通樞紐的巨大作用。
清水鎮(zhèn)除了作為扼守酒泉的東大門之外,312國道、蘭新鐵路、連霍高速公路三條大動脈橫貫全境,而正在清水境內修建的高鐵項目也將在清水設站。四條巨大的交通通道在清水構建起一個新的、方便快捷的“絲綢之路”,而便捷的交通也再次在新時期里盤活了古老的清水,讓清水這座聞名已久的鳳凰城再度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