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jīng)龈G洞
窯洞是黃土高原上一種原始而簡易的古老民居,是先民穴居生活的寫照,蘭州黃河兩岸山峁溝岔間多有遺存。窯洞的最大特點是冬暖夏涼。蘭州的窯洞大致有三種:土窯、箍窯和磚箍窯。
土窯最為常見,多選土層厚實、土質堅硬的山崖,先挖出崖壁切面,再挖掘出大半圓形窯洞,最后砌上門面墻,安上門窗,壘灶盤炕,即可住人。有的人家同一立面三孔窯洞互相串通,以擴大使用面積,有的里面還挖有小偏窯,以存貯糧食或雜物。土窯成本小,造價低,只要有勞動力就可修造,因此過去是無力蓋房的窮苦人們居室的首選,只是由于蘭州地區(qū)的黃土土質疏松,直立性差,窯洞遇雨容易垮塌。所以,蘭州的窯洞,無論從規(guī)模還是造型上,都遠不如隴東和陜北的窯洞堅固耐用。
箍窯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打墻版筑的方式筑成覆斗形的土墩,待其自然干燥后開挖窯洞,安置門窗,整個窯洞呈覆斗拱形,里面先用草泥抹平,再用石灰粉刷或用紙裱糊。這種箍窯堅固耐用,節(jié)省材料,墻厚六十到七十厘米,防寒隔熱,冬暖夏涼。另一種是用人工打造的土坯(俗稱胡墼)砌壘而成。砌箍窯是一個技術含量較高的手工活,與石拱橋的建造原理相似。即先在扎好的土窯石墻基礎上,用土坯砌出后墻和邊墻,再在中間支架刷楦,把土坯縱向的一側削成楔形,箍成拱形窯頂,上面覆土成斜面以利排水,最后用長草泥墁光。待干透后安門窗,盤火炕,即可入住。當年大慶石油工人創(chuàng)業(yè)時建造的臨時住房“干打壘”,其原理與箍窯相同。箍窯無梁、無柱、無箍窯椽,省料、省時、省工,農(nóng)村經(jīng)濟拮據(jù)者,兄弟倆或夫婦倆,加上窯工三人即可完成。
磚箍窯是窯洞的現(xiàn)代升級版,建造方法和程序與土箍窯相同,只不過用材由土坯變成了磚而已。近年來,蘭州市在白塔山、九州臺和安寧仁壽山景區(qū)相繼建造了聯(lián)排磚窯景點,是以現(xiàn)代建筑理念建造的復古建筑,也是傳統(tǒng)窯洞的再現(xiàn)。
墩原來也是民居
距城百十公里,在蘭州新區(qū)上川鎮(zhèn)沙灣村東楊姓村民宅院內(nèi),有座高大的類似烽火臺式的建筑,遠隔十幾公里即可看到。當?shù)卮迕穹Q其為“墩”.墩指高土堆,此處墩卻是生土夯筑成的高大穩(wěn)固的民居。宅院主人講,這墩是他爺爺?shù)臓敔斀ǖ?,約在清末民初年間,為聚族而居的大莊窠,守護莊園防匪盜侵襲。
墩高約14米,底長8米,寬6米,墻厚約1米多,近3米高處留一洞門,僅容單人弓身進出,緊急時搭木梯攀爬而上。墩上部建兩層房,每層約兩小間,能容二三十人。目前房已毀,內(nèi)壁僅存碗口大梁洞。頂部置木梯以望哨。墩底部貯藏糧食、飲用水、柴草等。墩易守難攻,墩設計周密,建造費時耗力,是防衛(wèi)建筑的見證物。
據(jù)《蘭州民俗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