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份100年前的清代檔案材料,即沙皇俄國軍官向沈陽地區(qū)最高長官索要大凌河官馬的咨文等,揭開了遼寧盤山、大洼兩縣在清代全是皇家牧場的歷史。這里最多時有1.97萬匹馬,主要為皇帝東巡謁陵提供馬匹。
大凌河牧場可謂清代東北最大的皇家馬廠,曾經(jīng)為康、乾、嘉、道四任皇帝東巡謁陵提供馬匹,這個牧場存在的200多年間,見證了清王朝的盛衰。
馬廠范圍涉及現(xiàn)在盤錦鞍山錦州等地
昨日,在省檔案館,北國網(wǎng)、遼沈晚報記者見到了這兩份清代檔案--“光緒二十七年十一月盛京將軍增祺為俄國軍官再次索要大凌河官馬的咨文”和“光緒二十七年八月大凌河牧群總管為俄國軍官挑去官馬的呈文”.上面有盛京將軍的官印。
省檔案館專家介紹,大凌河牧場全稱為“大凌河牧群馬營各類牧場”.在清初總管內(nèi)務府上駟院分設的五家牧場中,大凌河牧場位列第一,是清代東北最大的皇家馬廠。
順治八年(1651),內(nèi)務府在錦州屬界的大凌河西岸建立大凌河牧場。乾隆二年(1737),大凌河牧場設置東馬廠,并將大凌河牧場原有地界稱為西廠。大凌河牧場從此有東廠西廠之分。東廠設置后,大凌河牧場幾乎囊括現(xiàn)在盤山和大洼兩縣的全部,以及葫蘆島市、凌海市、北鎮(zhèn)市、黑山、臺安等縣的部分地區(qū)。
養(yǎng)馬的必須是旗人馬養(yǎng)死了要賠償
乾隆十三年(1748),大凌河牧場的騍馬已經(jīng)達到36群,大小共1.97萬匹。牧場不但飼養(yǎng)馬匹,間雜其中的還有駱駝,主要是出于軍事的需要。因為牧場的馬匹,除了在皇帝到東北恭謁祖陵和行圍打獵時充當扈從官兵的差馬外,在戰(zhàn)事需要時也被調(diào)作軍用。因此,在日常牧養(yǎng)時讓馬匹習慣駱駝的存在,將來在戰(zhàn)場上或行軍途中遇到駱駝時就不至于受驚。
一般牧場的畜群方式都是常年牧放,而大凌河牧場則采取半年牧放半年圈養(yǎng)的方式,即立夏日出圈,立冬日入圈。馬群由牧場附近的莊頭人工飼養(yǎng)。立冬日馬匹入圈后,先由寧遠、錦州兩處莊頭喂養(yǎng),然后再輪到廣寧、義縣的莊頭喂養(yǎng),直到立夏日出圈,轉(zhuǎn)到牧場放牧。馬群入圈后,由小工端草喂馬,晚上有人值夜,防止馬咬架。早晨再將馬趕出,放到田里吃短草。
清朝馬政規(guī)范嚴格,牧養(yǎng)馬匹者必須都是旗人。牧馬倒斃后,要驗皮,并且必須賠償。
乾隆皇帝東巡時親到牧場閱馬賦詩
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位皇帝到東北拜謁祖陵10次,都曾經(jīng)從大凌河牧場調(diào)用馬匹。乾隆謁陵時從北京起程,沿途三次更換馬匹,用馬2.3萬匹。他兩次東巡途中,還親自到大凌河牧場閱馬,并賦詩二首。
如乾隆四十三年(1778)東巡,作《觀大凌河養(yǎng)息牧》。“唐時養(yǎng)馬稱最盛,四十萬匹杜詩詠。馬多地狹苦難容,募民供秣勞難應。我朝養(yǎng)馬無須多,上都鹽澤大凌河……”
拍賣大凌河官馬給列強賠款致牧場消失
到了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運動爆發(fā),沙皇俄國借機占領東北。同年十月,俄軍進入錦州,多次強行索要大凌河馬匹。這兩份清代檔案便記載了光緒二十七年(1901) 四月,盛京將軍增祺收到錦州副都統(tǒng)承順的報告,俄軍馬隊統(tǒng)領巴烏羅夫由山海關(guān)來到錦州,索要所有大凌河官馬,要求先挑選750匹,剩下的一兩個月后再要。
增祺命令牧群各級官員齊去勸阻,說明大凌河馬匹是專備國家上駟院差用的,一旦不能備差,大小官員擔罪不起。對俄軍索取馬匹一事,盡量婉言拒絕,等待中俄雙方簽訂合約。而且指示,千萬不能將馬群聚集在一處,以防被俄軍全部索取。
辛丑條約簽訂后,列強向清政府索取賠款。清政府無法應付,就命令各省籌款,于是盛京將軍增祺奏請拍賣大凌河官馬,光緒二十九年(1903)實行出賣,大凌河牧場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