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國科技未獲突破原因:教廷反對傳授科學

時間:2012-02-23 10:54來源:鳳凰網 作者:梁柏力 點擊: 載入中...
  中國的情形在開始時和西方有點兒相像。宋代理學家程頤和朱熹重視“格物致知”,即鉆研萬物來找尋它們的道理法則,然后總結成為原理知識,而所謂萬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現(xiàn)象24。英國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二卷):科學思想史》里,便對朱熹等宋代理學家在自然科學上的貢獻予以了肯定25。換言之,中國同樣也有自然哲學,它和西方的不同之處在于,中國的自然哲學沒有像歐洲的那樣,在16、17世紀開始偏重實驗方法和數學26。

  到了明朝,在“格物致知”和“經世致用”的大前提下,很多實用知識(和知識)得到廣泛傳播,包括建筑、水利工程、地形、氣候、天文歷法、財務、貿易、農耕、谷倉儲存、紡織等多方面的知識。當時不少著述,像陸應旸的《廣輿記》、顧炎武的《肇域志》、楊慎的《丹鉛總錄》和李泰的《四時氣候集解》等,都是有關實用知識的書籍27。

  中國人也沒有忽略數學的功用。古代六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數便是其中之一。宋明理學重視“理、象、數”的結合。明朝南京刑部郎中項麟認為“蓋天地之中,有理斯有象也,有象斯有數也,有數斯有據也”。換言之,要掌握理學,就必須擁有數學方面的知識。明代數學家朱載堉說:“夫術士知而未達理,故失之淺。先儒名理而復善其數,故得之深。數在六藝之中,乃學者常事耳……數非律所禁也,天運無端,惟數可以測其機;天道至玄,因數可以見其妙……夫有理而后有象,有象而后有數。理由象顯,數自理出,理數可相倚而不可相違。凡天地造化,莫能逃乎數。”28明人唐順之、程大位和馮應京等均有關于數學的編著,如程大位的《算法同宗》等;唐順之更在耶穌會傳教士來華之前,已主張利用古代的數學來解決天文歷法上的問題29。

  耶穌會來華傳教士把古希臘的科學和數學傳入中國,獲得明清士大夫(像徐光啟和李之藻等)的賞識和肯定,主要原因是中國本身也有自然哲學,并且已恢復過去對數學的興趣。明末的士大夫認為,西方的學問和中國的“格致窮理”傳統(tǒng)有異曲同工之處。明人熊明遇出版過一本有關西學的書,名為《格致草》;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翻譯的一本西方采礦和冶煉技術的書,中文名為《坤輿格致》;法國的“巴黎科學院”在當時的中文譯名是“格物窮理院”30。

  清朝時,中國數學家的地位被提高,漸漸替代了西方傳教士,其中以梅文鼎最為聞名。他把中國和西方的數學融會貫通,并力主利用數學來解決天文歷法上的問題31??滴跬砟旮滦?ldquo;巴黎科學院”,在暢春園設立“蒙養(yǎng)齋算學館”,專門栽培中國自己的天文歷算學家。當時天文數學已被視為傳統(tǒng)學問的附屬,天文歷算學家普遍受到尊重,梅文鼎的孫子、數學家梅玨成,獲賜“算學進士”頭銜,另一名數學家王蘭生亦獲賜“疇人32進士”頭銜。其后考證學的興起,也增加了清代知識分子對古代天文數學的興趣,乾嘉時期的考證學家阮元撰有《疇人傳》一書,記載了古今300多名天文歷算學家的事跡和貢獻,包括多名西洋傳教士;阮元等還呼吁學者應該成為精通中西學問的“通儒”33。

  但可惜的是,清代的數學和科學并沒有出現(xiàn)西方那種突破,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解決了歷法上的問題之后,當時的數學在中國再沒有其他顯而易見的實際用途34,因此只能吸引一些知識分子的好奇心——這和同期的歐洲為了解決現(xiàn)實問題,因此必須繼續(xù)鉆研和發(fā)展數學的情形截然不同(見上一節(jié))。明清知識分子對古希臘數學和科學深感興趣,認為其具有新觀點,與中國古代數學相輔相成,也有人相信希臘數學源自中國。到了18世紀,清朝知識分子基本上已把古希臘和中國傳統(tǒng)數學融會貫通,但沒有再進一步發(fā)展35。

  另一方面,由于羅馬教廷反對,耶穌會傳教士沒有把歐洲16、17世紀科學革命的尖端科學,如哥白尼和伽利略的新發(fā)現(xiàn)及牛頓定律等傳入中國。耶穌會傳教士起初只告訴中國人“地球中心說”,后來改為“地球太陽雙中心說”(指行星環(huán)繞太陽運行、太陽月亮環(huán)繞地球運行的說法,又稱“第谷系統(tǒng)”),最后才提及哥白尼和伽利略的“太陽中心說”,這樣一改再改,前后矛盾,對中國的知識分子自然缺乏說服力。況且,耶穌會傳教士以傳教為首要任務,引進西方數學科技為次要,這令清廷和明清士大夫懷疑他們的真正動機。

  牛頓科學和微積分學要到鴉片戰(zhàn)爭以后才由基督新教傳教士傳入中國,遲了近兩個世紀。達爾文在1859年發(fā)表進化論后,新教傳教士又因為認為它與基督教教義相悖,而遲至19世紀末才把這套理論傳入中國。歐洲的新科學在中國仍然被稱為“格致學”,研究這門學問的人被稱為格致師或格致家,到1894年甲午戰(zhàn)爭以后才改稱為科學和科學家36。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容
網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