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則新聞,說是有一女子冒充“國博”工作人員,以出版臺歷為名結識一位老畫家,又以辦展覽為名騙走老畫家的71幅作品。后來女騙子被抓,畫作被追回。“警方介紹,根據市場評估,某某某被騙走的畫作價值上億元。”、“近日,法院對此案做出判決,被告人周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伙同他人采取虛構事實等手段,騙取他人財物,數額特別巨大,以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判取周某有期徒刑11年……”引號內的文字除老畫家姓名以“某某某”代之,其余都是原文引用。對這則新聞本身,沒有疑問,女騙子也是罪有應得,但對“根據市場評估”得出這71幅作品“價值上億元”這一“事實依據”,卻不免令人心生疑惑。“市場評估”是很籠統(tǒng)、含混的提法,這一應該具有法律資質的權威評估機構是誰?新聞中沒有點名,很難憑空想象。也許我孤陋寡聞,據我所知,目前我國尚缺乏這樣可以為當代書畫作品定價的第三方機構。更何況,對這位貌似擁有“聯合國美術家協(xié)會藝術顧問”、“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美國藝術家聯合會名譽副會長”、“美中書畫研究院名譽副院長”銜頭的“老畫家”的作品,評定出每幅140多萬人民幣的天價,很難令人信服。即使是當今最頂尖的畫家,撇開炒作的因素,自吹的因素,也沒有一人真正達到這一價格。君不見,前些年號稱數十萬一平方尺的主,現在紛紛呈“斷崖式”下跌,拍賣市場紛紛漏拍,市場上鮮有人問津。圈內人對這些“聯合國美術家協(xié)會藝術顧問”的“銜頭”為何物,是心知肚明的,其作品價值幾何,也不難想象。
再說另一則新聞,也是為書法定價,也是作為法律依據。說的是某省一位副省長在位時為一家“戶外廣告商會”題了9個字的公司名,該廣告商會會長夫妻吵架,被妻子“撕斷”了這幅題字,經該省省會一個區(qū)物價局進行價格認定,這幅字價值5.0879萬元,于是,這位撕書法的女子,“以涉嫌毀壞公共財物被公安局刑事拘留”,在看守所待了54天。話說物價局有資質為書法作品定價嗎?《價格法》有這樣的規(guī)定嗎?很難令人信服。讓人不可思議的是,該工商局居然把這幅作品的價格精確到小數點后四位數,得出9元的零頭,也真是讓人醉了。
再說說一則多年前的舊聞,河南一位副省級落馬貪官,在位時出售書法所得高達數百萬元,落馬后辦案人員請拍賣機構為他的書法定價,得出的價位是每平方尺50元,認為還未必有人要。一時傳為笑談。
這幾則看似不相關的新聞,實際上暴露了當下書畫藝術界一個頗為棘手的問題:如何為書畫定價,誰來為書畫定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價格應該由市場決定,這是毫無疑問的,書畫作品價格也不例外,自然無需勞駕“物價局”定價。然而,當下國內的藝術市場尚不規(guī)范,比較混亂,書畫價格也相當混亂。比如,有拍賣價格、畫廊價格、上門購買價格;有公開的潤格,私下的成交價,等等,五花八門。另一方面,與書畫相關的糾紛、法律案件越來越多。一旦調解處理或對簿公堂,自然需要有一個合理的、具有法律效應的價格標準。如果采信了缺乏說服力的價格來做出判決,是對當事人的不公平,也是對法律的不尊重。
看來,成立有權威性的書畫價格評估機構,已經是勢在必行之事。記得多年前,筆者曾就這個問題寫過文章,大聲疾呼,但問題并沒有解決。問題的嚴峻性、迫切性則愈發(fā)凸顯。于是,再次把問題提出來,期待引起業(yè)內人士和法律界人士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