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法師書法
古代法書,多用藏鋒。康氏《廣藝舟雙楫》說:古人作書,皆重藏鋒。中郎曰:“藏頭護尾”,右軍曰“第一須存根藏鋒,滅跡隱端”,又曰:“用尖筆須落筆混成,無使毫露,所謂筑鋒下筆,皆令完成也。”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皆言無起止而藏鋒也。
古人既重藏鋒,兼以運其腕力“全身力到”,所以雄厚無匹。錐畫沙、印印泥、屋漏痕,皆藏鋒之說,下筆潔凈,沒有漲墨,清超可喜。米芾的“無往不收,無垂不縮”,鋒自能藏,古拙自生。藏鋒之法,寫橫畫先自近中截起筆,使筆向左行,到了畫起處,才折回向右行,到了盡處,再向左收。直畫也要從近中截處起筆,使筆向上行,到了起畫處才折回向下行,到了盡處,再向上縮。這樣就能筆筆渾厚,無薄弱之病,這叫做“曳”.其實這乃初學(xué)的寫法,到了成熟之后,并不在紙上進行三折收縮,只使筆從空中行,就可以了。像作橫書,從空中使筆向左,一著紙就向右行,到了盡處,又離紙向左收。作直畫,筆從空中向上行,一著紙就向下行,到了盡處,就離紙向上縮,這叫做“搖”.大凡寫字,還是筆在空中活動多;不然,怎能行筆如飛,快起來呢?
蔣驥《續(xù)書法論》說:“藏鋒者,點畫起止,不露鋒芒也。”姜夔《續(xù)書譜》說:“筆正則鋒藏。”是說作書用偏鋒,就不可能藏鋒了,不是說筆用中鋒不能出鋒的。古人是用中鋒的,所以筆勢雄厚,就是多用藏鋒。但書法是求其多變化的,運筆要常變化,結(jié)構(gòu)要常變化,怎能抱住藏鋒不放,專用藏鋒呢?所以雖重藏鋒,又不能不兼用出鋒,千字一律,筆筆一樣,字也不會生動活潑的。所以《廣藝舟雙楫》還說:行筆之法,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此已曲盡其妙,然以中郎(蔡邕)為最精。其論貴疾勢澀筆,又曰:令筆心常在畫中,筆軟則奇怪生焉。這些話的重點是說作書一定要用中鋒,且要多用藏鋒,少用出鋒。唐宋以后,用出鋒的多,處處露鋒,字就乏渾厚而薄弱。且六朝人的露鋒輿唐以后的露鋒,又有不同。六朝碑雖有露鋒,但不太尖,總有些禿,唐以后就處處尖鋒了,輿六朝人比,就覺得卑薄了。
學(xué)古人書,萬不能失其雄厚,古人用全力去運腕,所以筆毫平鋪紙上,常使萬毫齊力,所以沒有薄弱之筆。今人多用指力,不知藏鋒之理,小字已見薄弱,大字則更難成字。書法一道,精熟之后,隨筆寫去,自合法度,往來、收縮、起伏,處處能曲,處處藏鋒,不見起止之跡,能得自然之美。后人置腕于案,則指不能不動,不得不用偏鋒,因視藏鋒為難事,應(yīng)曲之處,也浮滑過去,所以用功雖深,也不能保其無失,況不用苦功的呢?
據(jù)和訊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