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網(wǎng)訊 地方債務問題已成為眼下整個宏觀金融領域的熱點。財政部此前宣布將推進建立地方政府自行發(fā)債的信用評級制度,是為一大進步。但為了避免出現(xiàn)“中國底特律”,對地方債問題進行頂層設計,建立地方獨立信用基礎,或許才是真正“解鈴”之道。
審計署公布的最近一次對地方債務的全面普查結果是,截至2010年底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債務余額為10.7萬億元。最近兩三年來,地方政府通過多種渠道,包括傳統(tǒng)的地方融資平臺和各種影子銀行,大舉融資,使得地方債務規(guī)模不斷擴張。
在9月16日的地方政府信用評級研討會上,與會嘉賓認為,以“融資平臺為主體、以土地儲備作為抵押支持、以銀行信貸作為主要資金來源”的融資模式已被實踐證明難以為繼。部分地區(qū)土地出讓收入增幅下降,高速公路和取消收費的政府還貸二級公路的償債壓力較大。隨著大規(guī)模債務集中到期,個別地方政府財政和債務可持續(xù)性面臨嚴峻考驗。
解決地方債務問題當務之急之一是建立評估機制。7月財政部宣布,未來在地方政府自行發(fā)債過程中,將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逐步推進建立信用評級制度。9月1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與中債資信評估公司簽署了中國地方政府評級合作框架協(xié)議。
中債資信與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宣布,社科院將定期開展中國地區(qū)金融生態(tài)環(huán)境評價及地方政府評級相關基礎評價指標評估工作,中債資信在參考社科院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出具地方政府主體及相關債項評級結果。
中債資信董事長馮光華認為,由于地方政府性債務融資依托于地方政府自身信用,其信用風險凸顯出一定的特殊性、關聯(lián)性、復雜性。因此,開展地方政府信用評級是建立地方政府債務融資的市場化約束和風險分擔機制的基礎條件。
但是,建立評級制度恐怕還只是第一步。專家建議,未來還應進行頂層設計,建立地方的獨立信用基礎,試點發(fā)行地方政府債券。“地鐵、高速公路、供水系統(tǒng),這些東西好不好?好。但是投資大,期限長,回報慢。這樣地方政府只能通過力所能及的融資平臺,以短搏長。這使得其融資成本極高,滾動下來,任何地方債務都陷于無解。”中國社科院經(jīng)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認為。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劉煜輝也表示,當前許多地方政府把大量年利息達8%以上的一到三年的短期資金,投入到回報期大都在10年以上的基礎設施建設,出現(xiàn)了資金使用“長短錯配”的現(xiàn)象。
張平表示,“首先要解決地方的整體財政安全,評估地方的財政風險,從而使之有獨立的承債能力,建立地方的獨立信用基礎。這樣地方也可以發(fā)較長的地方債,以替代目前短期限高利率的債。”
建立評級制度也是發(fā)行地方政府債券的基礎。劉煜輝認為,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促進地方政府職能的根本性轉變,進行債務約束的預算改革。在上述改革啟動之前,通過可靠和透明的評級系統(tǒng),并逐步由此形成能支撐債務定價的利率的期限結構和信用結構,最終形成對微觀主體約束的市場機制。
“中國的地方政府總有一天會發(fā)債的,而發(fā)債就需要對其進行評級。”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在會上表示,地方政府若要獲得發(fā)債權利,并且權利要受到社會力量的約束,必須建立相應的體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