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6月20日電(記者尚升、符曉波)炎炎烈日炙烤著大地,但望著從坎兒井汩汩流出的清泉,新疆吐魯番市高昌區(qū)亞爾鎮(zhèn)加依村農(nóng)民吐爾遜·賽依都力感到清涼舒暢,“以前坎兒井的水幾乎沒有了,現(xiàn)在一天能澆20多畝地。”
這一變化得益于正在實施的一項保護與利用工程。記者日前從吐魯番市旅游文物管理局了解到,依托五期搶救性保護加固工程,當?shù)噩F(xiàn)存坎兒井出水量增加了30%,今明兩年將實施第六期工程。
有“地下運河”之稱的坎兒井,不僅是一項古老的水利設施,更是一項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由于年久失修,淤塞情況嚴重,很多渠道存在塌方隱患。此外,坎兒井水源地和灌溉區(qū)過度開發(fā)機電井,使得地下水位猛降,很多坎兒井因此瀕臨干涸。
為了讓這一古老的水利設施恢復生機,2009年起,國家文物局、自治區(qū)文物局共投資9317萬元,對全疆164條坎兒井進行搶救性保護加固,加固豎井1.5744萬個,掏撈清淤明渠、暗渠近714公里。其中,吐魯番市搶救性保護加固坎兒井130條,加固豎井1.37萬個,掏撈清淤明渠、暗渠近650公里。已加固維修的坎兒井出水量有不同程度增加,平均增加比率超過30%。
坎兒井是新疆各族群眾根據(jù)氣候干旱的自然環(huán)境特點,人工掏挖而成的古老地下水灌溉系統(tǒng)。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結果顯示,新疆遺存坎兒井1540條,主要分布在吐魯番等地。(完)
(責任編輯:張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