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移民:三十余載“扶貧接力”勾勒富民新圖景

時間:2017-07-13 16:25來源:大西北網(wǎng) 作者:新華社 點擊: 載入中...
  新華社銀川7月13日電題:寧夏移民:三十載“扶貧接力”勾勒富民新圖景
  
  新華社記者曹健、鄒欣媛
  
  一條條通村的硬化路,一座座漂亮的小庭院,一項項謀生的新本領,一張張臉上的“精氣神”……這是寧夏持續(xù)三十余載的“扶貧接力”帶給西海固移民的獲得感。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寧夏各級黨委、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干,始終將移民作為“拔窮根”舉措;移民群眾轉觀念,用實干、苦干換得幸福新生活。
  
  遷離貧困迎希望
  


上圖:寧夏吳忠市同心縣惠安移民村遷出區(qū)窯山山大溝深的地貌(2月12日攝);下圖:惠安移民村整齊劃一的移民房與四通八達的道路(2月12日攝)。
 
  固原市西吉縣半子溝旁,兩道山彎曲著伸向遠方,300多戶農(nóng)民祖祖輩輩生活在以溝命名的小山村。今年下半年,這個村將搬遷至400公里外的銀川市金鳳區(qū)。
  
  不少村民像渴望一場透雨一樣,渴望著遷離大山。“那里地平,路也平;房子建得好,離城近;附近就有學校,娃娃不用起早趕路上學。”半子溝村民馬國權說,他已去新家“考察”了兩次,甚至去年就心急地換了銀川的手機號。
  
  西海固囊括了西吉、同心、海原等寧夏最為貧困的9個縣區(qū),占寧夏人口近三分之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占全區(qū)41.8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85.6%。
  
  一方水土養(yǎng)活不了一方人。寧夏歷屆黨委、政府立足區(qū)情,始終將移民作為“拔窮根”舉措持續(xù)推進,這也成就了寧夏扶貧的壯舉:早在1983年,寧夏在全國率先吊莊移民;23萬西海固群眾陸續(xù)在紅寺堡區(qū)扎根,開發(fā)出我國最大的生態(tài)移民區(qū);全區(qū)累計移民近百萬人。
  
  從西海固到米糧川,貧困群眾“狠心”舍棄世居之地,離開山大溝深、干旱少雨的老家,陸續(xù)遷移到“城近、路便、有水”的新居,移出了一條條幸福路。
  
  從風吹沙石跑的荒灘到遠近聞名的特色小鎮(zhèn),永寧縣閩寧鎮(zhèn)累計移民超過6萬人。62歲的謝興昌自20年前移民到這里,已換房3次:從地窨子到土坯房到磚瓦房,再到有小庭院的平房。“在老家是沒希望的苦,一場干旱就讓辛苦白費,在這是有希望的苦,努力會有回報。”他說。
  
  各自忙活“新營生”

 


上圖:寧夏吳忠市同心縣惠安移民村移民馬全華在屋里澆花(2月12日攝);下圖:馬全華在牛棚喂牛(2月12日攝)。
  
  近年來,寧夏各地紛紛定方向、給政策、投資金培育移民村的產(chǎn)業(yè)。如今,固原市原州區(qū)冷涼蔬菜已成規(guī)模;銀川市月牙湖鄉(xiāng)建成奶牛養(yǎng)殖、紅樹莓種植基地;吳忠市同心縣打造枸杞產(chǎn)銷鏈條……
  
  移民的生產(chǎn)生活隨之有了新變化。從靠打工到學種菜,從下苦力到拼技能,從老農(nóng)民到新工人,移民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方向。
  
 ?。常矚q的馬環(huán)已是原州區(qū)頭營鎮(zhèn)利民村的種棚能手。走進他家,院子里的新商務車后兩排卻沒座椅,這令記者很好奇。馬環(huán)解釋說,卸掉座椅可以拉更多的菜去批發(fā)市場,每趟至少多賺200元。
  
  馬環(huán)的老家是個叫臭水溝村的地方,條件可想而知。6年前移民到新家后,馬環(huán)仍靠木工賺錢,干半年歇半年。兩年后他才嘗試種了一季弓棚,去年發(fā)展到4個大棚種西紅柿,再收點村民的菜去批發(fā),一年收入五六萬元。
  
  利民村支書馬彥禮說,村里共有400個大棚,種大棚已成移民的重要收入來源,一個大棚一年一般能收入六七千元,價好時能掙到1萬元左右。
  
  在新村掙錢的營生多,生活有了更多可能。吳忠市利通區(qū)扁擔溝鎮(zhèn)同利村21歲回族婦女虎銀霞,去年在村干部勸說下試著參加了企業(yè)定崗培訓。令她沒想到的是,免費培訓半個月,到工廠實習每月能拿2000多元,現(xiàn)在漲到近4000元。
  
  移出奮發(fā)“精氣神”

 


上圖馬環(huán)(右)與妻子在寧夏固原市原州區(qū)頭營鎮(zhèn)蔬菜種植基地的大棚里忙碌(2月8日攝);下圖:馬環(huán)(右)與妻子在自家運輸蔬菜的小貨車前(2月8日攝)。
  
  移民不只是讓貧困百姓吃飽穿暖,而是讓其持續(xù)發(fā)展。同心縣扶貧工作總督導馬希豐說,把分散的一家一戶集中到移民村,村里有了人氣,移民有了目標,氛圍也隨之改變。
  
  “在山里,大家各過各的,而移民后住得近,大家比著發(fā)展。”同心縣石獅鎮(zhèn)惠安村移民馬全華說。如今60歲的他除了養(yǎng)牛,還堅持就近打工。記者看到,他家寬敞的客廳帶著淋浴間,廚房和餐廳分區(qū),整體櫥柜、電器齊備,與城里人的生活并無兩樣。
  
  馬全華的大兒子馬如存2012年移民到了吳忠市利通區(qū)五里坡村,開車跑運輸,干勁十足。“我3年前首付9萬元買了一輛35萬元的大貨車,每月還貸8000元-1萬元,到今年8月貸款還完,就等于掙下一輛車。”他說。
  
  隨著觀念改變,移民也有了不滿足于現(xiàn)狀、不斷追求新目標的“精氣神”。原州區(qū)利民新村55歲的移民馬占榮給自己定下新目標:“黨的政策好,自己也要加把勁。今年,蓋個大牛棚、學點新技術,把日子過得更好。”(完)
(責任編輯:張云文)
>相關新聞
  • 寧夏移民博物館文物首次鑒定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