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位于故宮博物院養(yǎng)心殿的西暖閣,原名溫室,后改為三希堂。清高宗弘歷即乾隆帝的書房。三希堂內僅八平方米,但陳設幽雅、古樸,彌補了空間的不足:狹長的室內進深用楠木雕花隔扇隔分成南北兩間小室,里邊的一間利用窗臺設擺乾隆御用文房用具。窗臺下,設置一鋪可坐可臥的高低炕,乾隆御座即設在高炕坐東面西的位置上。乾隆御書“三希堂”匾名,“懷抱觀古今,深心托豪素”對聯(lián)分別張貼在御坐的上方和兩旁。低炕墻壁上五顏六色的瓷壁瓶和壁瓶下楠木《三希堂法帖》木匣,被對面墻上落地大玻璃鏡盡收其中,小室立顯豁然開朗。
“三希”有二解;一曰“士希賢,賢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為賢人,賢人希望成為圣人,圣人希望成為知天之人。“三希”是鼓勵自己不懈追求,勤奮自勉。第二種解釋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寶。在當時,這兩層含義是并重的。
懷抱觀古今,深心托豪素
三希堂有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懷抱觀古今”,下聯(lián)是:“深心托豪素”,為乾隆皇帝親筆。聯(lián)語平起仄收,天然古樸,彰顯其博古通今、有會命筆的高懷逸興。
“懷抱觀古今”出自謝靈運的《齋中讀書詩》
昔余游京華,未嘗廢丘壑。
矧乃歸山川,心跡雙寂寞。
虛館絕諍訟,空庭來鳥雀。
臥疾豐暇豫,翰墨時間作。
懷抱觀古今。寢食展戲謔。
既笑沮溺苦。又哂子云閣。
執(zhí)戟亦以疲。耕稼豈云樂。
萬事難并歡。達生幸可托。
“深心托豪素”出自顏延之《五君詠·向常侍》:
向秀甘淡薄,深心托豪素。
探道好淵玄,觀書鄙章句。
交呂既鴻軒,攀嵇亦鳳舉。
流連河里游,惻愴山陽賦。
懷抱觀古今,深心托豪素。
以海天襟懷,觀古今雅事,以書翰筆墨,寄人生幽思;由技入道,藝苑芳馨。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在此收藏了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這三件古代墨寶,被乾隆帝所珍愛,特意貯存在此,不時把玩。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為唐人摹本,行書四行二十八字,是王羲之四十歲之后的作品,也是王羲之傳世代表作之一。當時只是手札便條而已,因帖內有“快雪時晴”幾字而得名。此帖用筆灑脫,字體舒朗,動中有穩(wěn),是王體行書中的精品,被后人稱有“龍?zhí)介T,虎臥風閣”之勢。乾隆在位的六十多年間,對這幅墨寶的熱情始終不減,經常在三希堂臨摹和玩味,反復為之題跋,一生竟對此帖做過七十三次題跋。
王獻之的《中秋帖》無款,傳為王獻之書,亦有人懷疑是宋代米芾的臨本。行書三行二十二字,前后有闕文。王獻之是王羲之第七子,其書法受其父影響,且又有創(chuàng)新,他將王體行書的筆法進一步加以升華和提煉。此帖已接近草書,王獻之的用筆如行云流水,連帶互映關系,將字體處理得完美至極。此帖為其五十歲后之作,屬便箋手札作品。王羲之被人們尊稱為“書圣”,而王獻之則被稱為“小圣”.
《伯遠帖》全文共六行四十七字,屬典型的晉代行書。其內容為敘事之辭,該帖的命名出自于貼內的首句的“伯遠”二字,《伯遠帖》的用筆靈舞飛動。
“三希”在近代經歷顛沛流離,1911年至1924年溥儀出宮以前,《伯遠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貴妃所居的壽康宮,溥儀出宮之時,敬懿皇貴妃將此帖帶出宮,后流散在外。1950 年周恩來總理指示將《伯遠帖》、《中秋帖》購回,交故宮博物院收藏。命運多舛的《快雪時晴帖》飄泊了大半個中國,最終卻流落到了千里之外的臺灣,目前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帝敕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等人,將內府所藏歷代書法作品,擇其精要,由宋璋、扣住、二格、焦林等人鐫刻成《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簡稱《三希堂法帖》)。法帖共分32冊,刻石500余塊,收集自魏、晉至明代末年共135位書法家的300余件書法作品。
三希堂不僅以儲存三希墨寶而聞名于世,同時還陳設有大量當時制作的極為精致的工藝品和文房器具。高雅與精致始終充溢著這個狹小的空間,散發(fā)出濃濃的書卷氣。觀者在欣賞贊嘆之余無不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