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年01月05日第05版)
本文作者在意大利留影
1985年春天,我身揣300美元,只身來到巴黎求學。記得臨行的早上,父母談論著我,我裝著還在熟睡。父親說:“她還是個孩子??!就帶這么點錢去巴黎,真讓我不放心啊!”當晚,我流著淚告別了親人,告別了北京。那時的中國人很窮,手里基本沒錢,不像現(xiàn)在的留學生能靠父母資助。
初到法國,我在南方的土倫大學勤工儉學兩個月。聽說大學里來了個北京學生,當?shù)貓笊缬浾吆闷娴刳s來采訪。報紙登出的文章第一句這樣說:“可以講,蘭波是一個被解放的中國女孩。”由此看出1985年的法國,很多人認為中國沒有民主、沒有自由,對中國充滿偏見。
當時偶爾也能看到來法國考察的國人,他們身穿一樣的衣服,手提一樣的皮包。盧浮宮正在進行貝聿銘的金字塔建設,當時巴黎人對這個中國建筑師的作品還持懷疑態(tài)度,從電視里能看到相關議題的討論。
后來,我來到意大利羅馬定居,開始接觸旅意華僑。上世紀90年代,盡管美國一直鼓吹“中國威脅論”,但當時西方不知中國將要走到何方,似乎沒有多少人認為中國真的能強大起來。人們表現(xiàn)出對華僑的蔑視,對中國廉價產(chǎn)品的排斥,電視里時不時地播放中國的負面新聞。
華僑為改善生活而移民,沒有很多時間學習意大利語,融入主流社會很是困難。當?shù)厝藢θA僑的誤解處處可見,他們認為華僑圈非常封閉,各種沖突不斷。這些誤解不僅體現(xiàn)在新聞報道中,一些書籍里的描寫也帶有侮辱性。我覺得應該為我們國家和旅意華僑爭得一份話語權,這非常重要。于是,2001年我創(chuàng)辦了《世界中國》雜志,從2006年開始用中意雙語出版,每月發(fā)行,向意大利人解釋中國。雖然是小眾雜志,但還是贏得一定的影響力,很多意大利讀者希望聽中國人自己怎么談中國。
中國知識分子歷來對國家有責任感。我出國時,期望在歐洲學到知識,為祖國的進步貢獻一份力量。當我決定定居意大利,看到西方對中國那么不理解,就希望能做一些促使東西方文化交流、溝通的工作。
《世界中國》月刊至今整整出版18年了,如同海外所有的創(chuàng)業(yè)人,有過艱辛的路程。值得欣慰的是,隨著祖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國的世界地位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我們的刊物也越發(fā)受到讀者的重視。
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我趕上高考上大學;畢業(yè)后又趕上中國進一步開放,使我們能自由出國留學;旅居海外的34年,又讓我能從遠處觀望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看西方人如何一步一步改變對中國的態(tài)度。
去年,有個意大利人和我談到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時,擔憂地說:“中國可不能不發(fā)展,如果中國經(jīng)濟出了問題,那全世界就完了!”由此可見,當今的中國對世界的重要性。
如今,我從那個懷揣300美元去巴黎的窮學生,成為一個雙語雜志社的“管家”,擁有了自己的意大利讀者群,雜志社的社交媒體也獲得了數(shù)萬粉絲。這一切都因為我們偉大祖國的進步,我們海外華僑華人才有了今日的海外發(fā)展。
今天的中國,雖然有了跨世紀的變化,在世界有了一定的話語權,但在文化交流上還有太多的工作要做。因此,我們在羅馬又建立了“羅馬九號”意中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中心,為中國文化走向世界搭建了一個平臺。中國以中華文化和中國人的精神創(chuàng)造了40年的發(fā)展奇跡,中國文化也是世界的財富,中國精神該弘揚到全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
2018年12月18日,讀到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感觸很深。中國人民具有偉大夢想精神,中華民族充滿變革和開放精神,才能用40年創(chuàng)造如此宏大的成績。
“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的東方!”習近平主席的講話我深有同感,我在海外的經(jīng)歷見證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為此,我十分自豪。
堅信未來的中國,定能繼續(xù)創(chuàng)造奇跡,繼續(xù)創(chuàng)造讓全世界受益的更大的中國奇跡!
?。ㄗ髡邽橐獯罄妒澜缰袊冯s志社社長)
(責任編輯:蘇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