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嬋娟家國藉鄉(xiāng)愁——各地歡度中秋活動觀察

時間:2018-09-24 21:35來源:大西北網(wǎng) 作者:新華社 點擊: 載入中...
  新華社北京9月24日電題:千里共嬋娟家國藉鄉(xiāng)愁——各地歡度中秋活動觀察
 
  新華社記者
 
  中秋是團圓的時刻。幾千年積淀形成的家國情懷讓在新時代大潮中搏擊的中華游子平添了一份深切的鄉(xiāng)愁,而現(xiàn)代科技的進步,與時俱進的文化理念讓親情、友情有了更酣暢的表達,也讓中秋文化在創(chuàng)新中不斷得到延續(xù)。
 
 
  傳承:多彩習俗重傳播年輕粉絲日漸多
 
  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達,讓傳統(tǒng)節(jié)慶文化活動有了更符合當代人審美情趣的表達,將節(jié)日的熱烈氛圍推向極致,借助高科技威力的節(jié)慶活動所承載的中華文化最珍視的核心價值則在新傳播中得以薪火相傳。
 
 ?。乖碌膹V州,天氣依然似火。正值中秋假期,每到晚上6點,廣州的夜色還沒有完全降臨,在珠江之畔的廣州文化公園內(nèi),中秋的花燈則早已悄然點亮。
 
  在公園正門口,名為“繁花盛果”的燈組引得不少市民拍照留念。燈組以十三行博物館的通草畫為靈感,呈現(xiàn)了嶺南花卉爭芳斗艷,爭相怒放,彩蝶聞香而來,翩翩起舞的喜慶景象,寓意祖國繁華盛世。
 
  中秋燈會是廣州的傳統(tǒng)文化盛事,已經(jīng)有60多年的歷史。今年的中秋,具有嶺南韻味的23組大中型燈組和近千盞氣氛燈在文化公園與市民見面。
 
  “一直聽說廣州是花城,在這個季節(jié)還能見到這么多花,真是百聞不如一見。”來自內(nèi)蒙古的丁女士因工作調(diào)動,今年第一次在廣州過中秋,公園里各種花卉與花燈交相輝映,讓她對花城的環(huán)境之美感嘆不已。
 
  “廣州的中秋花燈由來已久,本地的文化也有很強的包容性。外地人在中秋觀賞花燈,通過民俗活動融入廣州的生活中,可以增加對本地文化的認同感。”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潘劍明說。
 
  花燈用現(xiàn)代科技的力量豐富了美好寓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祝福的表達方式,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傳播則接通了華夏子孫與古老民族文化的血脈。
 
  泥彩塑傳承人胡鵬飛是北京為數(shù)不多的制作兔兒爺泥塑的手藝人之一。今年中秋,他在東岳廟民俗博物館里,與跟他學習泥塑的孩子們在制作兔兒爺泥塑中度過。幾名十歲上下的小朋友挽起袖子,時而和泥,時而開模、彩繪,忙得不亦樂乎。
 
  “在泥巴上涂涂畫畫符合小孩的天性,嫦娥奔月等充滿東方神話色彩的民間故事也帶給他們想象的空間。”胡鵬飛說,彩繪讓孩子們更容易了解傳統(tǒng)的色彩基因,更讓傳統(tǒng)文化植入幼小的心靈。
 
  2000年追隨爺爺參與制作民間彩塑的胡鵬飛來到北京,他十分注重擴大老手藝在年輕人中的影響。在廟會上,他與年輕人聊天,了解他們對民間藝術的喜好,并將這些信息吸收到自己的泥塑創(chuàng)作中,很多不知兔兒爺為何物的年輕人也從此開始關注民間彩塑。
 
  新一代的傳統(tǒng)技藝傳承人有著比老一代更新的知識結構和敏銳思想,他們注重心理、認知等層面分析當代人的文化需求,也能以當代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傳統(tǒng)文化。
 
  團圓:流動頻繁相思切環(huán)境優(yōu)美戀新家
 
  市場的拓展、產(chǎn)業(yè)分工的細密,讓社會流動成為生活常態(tài)。家不再是故園,在哪里打拼出一片人生的新天地,哪里就是新的家園,當代人的鄉(xiāng)愁中更飽含著對優(yōu)美家園的眷戀期待。
 
  “節(jié)日在哪里,家鄉(xiāng)情懷就在哪里。”潘劍明說,離家越遠,游子每次回來也就更加關注家里的點滴變化。
 
  近些年,廣州的市容市貌有了非常大的變化。如今,在廣州過中秋,除了看花燈外,老廣有了更多的選擇。如果說文化公園代表的是老廣州的文化,那么花城廣場作為廣州的“城市客廳”,則展示著廣州的新風采。
 
  現(xiàn)在,看廣州塔亮燈成為年輕人慶祝節(jié)日的新風尚。今年中秋,回國發(fā)展的段春暉用登塔代替了登山,從480米高的廣州塔頂平臺望去,燈光璀璨,綠樹交映。
 
  “以前講‘父母在,不遠游’,中秋就是家人從外面回來團聚。而現(xiàn)在人員流動變快了,借助科技的力量,一家人可以一起遠游過佳節(jié)。”潘劍明說。
 
  憧憬:昔日為歷練而去今朝因機遇更搏
 
  有人為歷練而去,也有人因思念而歸。越來越多海外游子選擇回國發(fā)展,祖國文化的凝聚力,撫慰著游子們的思鄉(xiāng)之情。
 
  從2001年赴美留學,到2011年回國任教,張遠波在海外度過了十個中秋。
 
  “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出國后比在國內(nèi)時更惦記這個團圓的節(jié)日。”張遠波說,每到中秋,中國師生都會自然而然地聚到一起,吃中國餐、聊家鄉(xiāng)事。“這是中國人長久不變的‘中秋情結’,也是海外學子特別的記憶。”
 
  雖不能與家人團聚,但一聲祝福必不可少。張遠波回憶,剛出去的那會兒,打國際長途費用太高,因此都去買專門的電話卡,掐著“北京時間”給萬里之外的家人送上中秋祝福。
 
  2011年,張遠波回國加盟復旦大學。“不論走到哪兒,心都在中國。中國巨大的成就令人矚目,已經(jīng)成為科技創(chuàng)新的新沃土。”
 
  在復旦的8年,張遠波帶領團隊開辟并引領了二維黑磷這一研究方向,取得了多項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的成果。“天上月圓,人間夢圓。中國如今處在科技強國的‘黃金機遇期’,希望更多的海外學子能學成歸來,把家國團圓夢融入民族復興夢,融入新時代的奮斗征程中。”張遠波說。(記者荊淮僑、鄧瑞璇、張漫子、吳振東)
(責任編輯:張云文)
>相關新聞
  • 全國各地歡度“五一”
  • 各地歡度第一個中國農(nóng)民豐收節(jié) 放歌大江南北同慶五谷豐登
  •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