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被淹村莊“抗洪”記:靠天吃飯 無力搬遷

時間:2016-06-24 07:11來源:大西北網(wǎng)-京華時報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洪水退盡,但是水稻被泡,收成沒有了。

  洪水消退,馬路上還有村民自制的木筏。

  村民正在家中晾曬家具物件。

  截至23日18時,決口縮小至24.1米。今天,堤壩有望合龍。

  原標題:寺西村丟不掉的“抗洪包袱”

  大西北網(wǎng)訊  20日19時20分,江西鄱陽縣向陽圩濱田河堤段出現(xiàn)潰口。自1998年全村被洪水圍困80多天以來,鄱陽縣寺西村的村民第一次見到如此規(guī)模的洪水。近20年間,只要是夏季暴雨來襲,村里部分地勢低洼的農(nóng)田就會被淹,造成農(nóng)業(yè)減產(chǎn),這讓他們積累了豐富的“抗洪”經(jīng)驗,以至于在這次潰口后能夠迅速恢復基本生活。但是,家園的羈絆、財力的不足,使得他們想要遷出這片經(jīng)常被淹的土地并不容易。

  1998年洪水圍村80多天

  在寺西村的村民看來,與1998年發(fā)的洪水相比,鄱陽縣這次大水不值一提。

  今年50多歲的村民胡民(化名)說,1998年發(fā)洪水的時候,水位線是這次的一倍左右。這次洪水只淹了半層房,1998年的洪水則把一層平房全部淹沒。當時物資缺乏,沒有帳篷,沒有足夠多的救援物資,他們家就生活在房頂上。

  房頂上沒遮沒攔,一家人暴露在夏日毒辣的太陽直射下。每到中午熱得實在受不了了,他們就乘坐用桑樹扎的木排,躲到水面上露出的樹枝下,“那里好歹有點陰涼”。

  村民陳可(化名)家的背后有一塊高地,在1998年洪水的時候沒有被淹沒。因此,當時他們家就轉移到了高地上,自己搭了一個簡易的帳篷過活。就這樣,在高地上待了80多天,直到洪水退去。陳可說,當時最難解決的是飲用水問題。村民們沒有常識,不知道洪水會污染村里的水資源。有一口地勢比較高的井露出了水面,焦渴難耐的村民趕緊從井里打水上來飲用,但是這讓很多人得了腸胃病。

  陳可說,那時候如果村外有一些住的地勢高的親戚,村民都會想辦法把孩子送過去,保證他們的安全。由于親戚家也無法供養(yǎng)一大家子人,所以很多大人只能在村子里堅守。不少家庭因為投奔親戚家遭拒,就此斷了來往。還有一些家庭,因為沒有預料到洪水會持續(xù)那么久,又婉拒已經(jīng)接過來的親戚。

  低洼農(nóng)田幾乎年年積水

  村民胡富(化名)是今年村里的種田大戶,一口氣承包了40多畝農(nóng)田。但是,20日的潰口,讓他種植的所有早稻都顆粒無收。對于洪水對農(nóng)田造成的損害,胡富顯得很無奈。他說,一些地勢低洼的農(nóng)田根本不需要洪水來淹沒,只要夏季的大暴雨一來,降雨量驟增,農(nóng)田里的水稻就會被淹,收成就會大減。所以,被分配到地勢低洼農(nóng)田的村民幾乎都不自己種地,而是承包出去,本人則外出打工。這樣,如果收成好,他除了自己打工賺到的錢,還能有一份農(nóng)租的收入,如果收成不好,他們也不會向承租人再去討要租金。“都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大家都知道種田不容易。”

  胡富說,整個鄱陽縣都是著名的魚米之鄉(xiāng),有的肥力高的田塊,一年可以種三季稻米。因此,在寺西村種田的收入還是相當可觀的。以今年為例,如果風調(diào)雨順的話,40多畝的農(nóng)田可以給他帶來十幾萬元的純收入。他現(xiàn)在居住的二層小樓,就是靠著種田積累下來的存款蓋的。但是,農(nóng)田積水的事情基本上80%的年份都會發(fā)生,只是規(guī)模大小的區(qū)別,這也是他為什么大規(guī)模租賃土地的原因。通過大規(guī)模的農(nóng)田作業(yè),可以抵消掉小規(guī)模農(nóng)業(yè)被水淹的損失。

  但是,今年的洪災把胡富所有的農(nóng)田都淹沒了,被淹沒的稻谷不再抽穗,谷子里都是空的。這次洪水也很有可能讓他錯過中稻的播種。胡富往年遇到過一個夏季遭遇兩次稻田被淹的情況,第一次被淹了以后,他迅速把泡過的稻子全部鏟掉換上新稻子播種,結果又被水泡了,損失更大。胡富現(xiàn)在不愿意立即處理被泡過的稻子。因為根據(jù)天氣預報,本月26日、27日,此地還會遭遇較強的降雨。

  現(xiàn)在胡富只能祈求種植晚稻能夠順利,老天能夠幫忙,“不然今年真的只能喝西北風去了。”胡富說,對于農(nóng)民來說,就是靠天吃飯。連續(xù)幾個好的年份,農(nóng)民種田就可以致富,連續(xù)幾個災年,農(nóng)民可能就食不果腹。好在現(xiàn)在水利修得好了,這樣大的洪災越來越少了。

  村民在汛期自發(fā)巡視堤壩

  胡民說,1998年的洪水給村民的印象太深,因此,每年臨近汛期,總會有村民自發(fā)地到濱田河的堤壩上巡視,查找壩上可能需要修復的地方,避免潰壩。

  進入21世紀,濱田河的堤壩就再也沒有發(fā)生過潰口。村民也會在汛期巡視,一旦暴雨造成濱田河水位快速上漲就通知其他鄉(xiāng)親,讓他們把家里的貴重物品搬到二樓,把需要特別照顧的家庭成員及時轉移,抓緊時間搶收農(nóng)作物。巡視的任務十幾年來已經(jīng)傳承了兩代人,從一開始村民結伴步行巡視,到現(xiàn)在村民開車上堤壩巡視,效率更高。

  胡民說,早在今年年初,寺西村的村民就知道今年的雨水量可能會很大,所以很多人家都提前準備了桑樹扎成的木排,胡富還特意花1500元買了一艘小船。但是,今年在巡視的時候,大家沒有發(fā)現(xiàn)堤壩有任何問題,加上1998年以后,濱田河的堤壩還進行過加高,所以大家是很放心的,沒想到這次“水來得那么急,一下子就把堤壩給沖開了”。村民說,洪水來之前,沒有接到有關潰堤的任何預警信息。

  沒來得及做什么準備的村民,一層的家具都被水泡了。大水持續(xù)了兩天一夜后,于前天夜里完全退去。昨天上午,家家戶戶都在院子里曬家具,清掃房間里的積水。由于天氣炎熱,又沒有恢復供電,村民只能利用早上比較涼快的時間。到了中午,很多大人都坐在床邊,給午睡的孩子搖扇解暑。

  遷居面臨很多阻礙和顧慮

  陳可介紹說,寺西村是建國以后,本來居住在古縣渡鎮(zhèn)的胡、陳兩個家族,因為人口增加,無田可以耕種,遷居至此形成的村落。屢次發(fā)生大面積積水、洪水犯境的事情以后,很多村民也想過遷居,但是也遇到了很多現(xiàn)實的阻礙。

  首先,村民的土地都在寺西村,遷居到別的村莊,意味著失去自己的土地。對于農(nóng)民來說,不管出去打工多久,土地才是自己的根基。沒有土地,是所有農(nóng)民不愿意面對的。其次,雖然村里的大多數(shù)人家住的都是二層小樓,但是很少有村民有財力再在別的村里修建一座房子了,光是購買或者租賃別人的宅基地,就要花很多建房以外的費用。同時,在寺西村的房子也造成了一種浪費。這里很少有外來人口,村民每家每戶都有房子,不論是租還是賣,村里的房子都很難出手。最后就是在村里居住了這么多年,村里的人際關系對于村民來說很重要。移居到別的村子,意味著失去所有的人際網(wǎng),還可能面對別的村子里人排擠。因此,有動遷念頭的村民不少,但是極少有人成功過。

  文/京華時報記者 韓林君

  圖/京華時報記者 譚青

(責任編輯:鑫報)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推薦內(nèi)容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