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1月27日電 上世紀30年代,出于對紙張的吝惜,一些紅軍長征文物竟意外被保留了下來。在甘肅會寧的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中,一張四角呈弧形的枕頭紙樣竟為國家一級文物。
文物的捐贈者是會寧縣中醫(yī)院醫(yī)生周大勇。1936年,一支紅軍隊伍曾在周家駐留,走時留下了水壺、木盒、標語、紙張等物品。
包括會寧在內的隴東地區(qū),婦女們個個擅長刺繡,先用紙剪成小樣,勾線,然后照著繡。由于紙張奇缺,周大勇的母親就把紅軍留下的紙張剪成鞋樣、枕頭樣等。一次偶然的談話,周大勇得知他家曾是紅軍指揮機關所在地。“我回去后就跟母親問這事。母親說,紅軍在家里住過,針線包里有一些紅軍留下的東西,興許用得上”。
周大勇打開針線包,里面有幾十張紙樣。他一張張翻看,“其中有一張約20公分見方的老式枕頭紙樣,背面是油印的黨員登記表。書寫者用毛筆逐項填寫,有些字還反復涂抹過”,周大勇說。
不識字的周母把登記表按照枕頭的模樣進行了修剪,紙張邊角處被剪成圓弧形,但內容都在。表上不僅有姓名、籍貫、隊別等基本信息,還有參軍動機、家庭經濟狀況、是否負傷等細節(jié)。表格中的字均為繁體。
這是紅軍戰(zhàn)士李道存的黨員檔案。李道存,當時19歲,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人。根據記錄,他“能看書寫信”,在通訊連里任“書記”(意為書記員),還是黨小組組長。他家境貧寒,“五人吃飯,自田沒有……自屋一間半、欠債一百廿串”。他于1930年“自動來紅軍”,沒有負過傷。
仔細察看后,周大勇覺得這張登記表意義重大,“它既能反映出紅軍黨組織構成成分,也具有研究和宣傳教育價值”。
?。保梗梗赌辏保霸聲幖t軍會師60周年之際,周大勇把這份登記表捐給了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2000年8月國家文物局文物專家組來到紀念館,對館藏文物進行鑒定。專家組的一名成員表示認識李道存的入黨介紹人,為文物真實性提供了佐證。
這份黨員登記表最終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一張老式枕頭紙樣,一件國家一級文物。自紅軍長征開始,已有80年,當年的親歷者逐漸稀少。這些有意無意保留下來的珍貴文物,見證了那段萬里行程。(完)
(責任編輯: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