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來的絲路文化

時間:2017-08-15 19:01來源:大西北網(wǎng) 作者: 點擊: 載入中...
  吃出來的絲路文化
  
  ——嘉峪關出土磚畫描繪絲路漢晉飲食風尚
  
  近年來,嘉峪關市全力打造“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黃金段節(jié)點城市。而嘉峪關是一個長城文化、絲路文化、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交匯的城市,境內(nèi)旅游資源豐富,文化元素多種多樣,一大批景觀與項目的建設對繁榮我市文化旅游市場,建設絲綢之路黃金段和華夏文明創(chuàng)新區(qū)有著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為了講好嘉峪關的絲路故事,《絲路講堂》在嘉峪關市委、市政府,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的大力推動以及甘肅西峪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努力配合下應運而生。
  
  《絲路講堂》是一檔文化教育類節(jié)目,2017年拍攝六期,邀請國內(nèi)在“絲綢之路”學術研究相關領域頗有成就與影響的專家學者,為我們講述絲綢之路的形成、發(fā)展以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及建設等,為嘉峪關經(jīng)濟社會以及文化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助力。
  
 
  
  第一期主講嘉賓:楊建新
  主講題目:《從古代絲綢之路的產(chǎn)生到當代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的構建》
  
  楊建新,1934年出生,蘭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百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蘭州大學西北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心前主任,著名的民族學家、歷史學家,是蘭州大學民族學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第二期主講嘉賓:王希隆
 
  
  主講題目:《絲綢之路的開通、發(fā)展歷史及其前景展望》
  
  王希隆,蘭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前院長、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社科基金學評審組專家、中國民族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史學會副會長、甘肅省絲綢之路研究會會長、甘肅省歷史學會常務副會長。
  
  第三期主講嘉賓:李國強
  
  主講題目:《“一帶一路”倡議從理念到實踐的觀察與思考》
  
  李國強,鄭州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碩士,現(xiàn)任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1988年到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工作,主要從事中國海疆歷史與現(xiàn)狀領域的專業(yè)研究。
  
  第四期主講嘉賓:王仁湘
  
  主講題目:《樽酒、炙肉與煎餅
  
  ——嘉峪關出土磚畫描繪絲綢之路漢晉飲食風尚》
  
  王仁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中國考古學會公共考古專業(yè)指導委員會主任,資深考古學家和飲食文化學者。長期在各地從事田野考古調(diào)查與發(fā)掘,編撰和主編各類專業(yè)著作與普及著作百多種。二十多年來致力科學普及,獲得全國科普先進工作者稱號。曾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古代飲食文化,受到觀眾歡迎和喜愛。
  
  8月14日,嘉峪關絲路(長城)文化研究院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王仁湘作客第四期《絲路講堂》,王仁湘教授以“樽酒、炙肉與煎餅——嘉峪關出土磚畫描繪絲綢之路漢晉飲食風尚”為題作了生動講解。




  
  在嘉峪關魏晉墓中,考古發(fā)掘獲得彩繪磚畫600余幅,磚壁畫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主要描繪的是古代嘉峪關人農(nóng)桑、狩獵等生產(chǎn)活動,還有兵屯、出行等統(tǒng)治者的活動場面,此外就是大量的有關烹飪、宴飲風俗的生動畫面。
  

 
  磚畫中與飲食烹飪有關的多達162幅,占全部磚畫的約三分之一,這在其它時代的墓室壁畫中是絕無僅有的。其中描繪的有釀造、宰牲、烹飪、獻食、宴飲等內(nèi)容,每個有壁畫的墓基本都包納有這些內(nèi)容。
  
  炙肉
  
  烤羊肉串是人們喜愛的風味小吃之一。從魏晉墓磚畫中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人們已普遍食用羊肉串。當時烤羊肉串用三股鐵叉穿肉,比用木棍穿肉進步了許多。




  
  酒樽
  
  甘肅嘉峪關魏晉墓出土磚畫中,表現(xiàn)宴飲的場景里常常見到酒樽的影子。這是送食的仆人,她們棒著食具和食物,一人棒的是酒樽,樽中有長柄勺。
  


 
  帶承旋的酒樽,繪得很夸張,侍女正待酌酒
  
  一位女主人看來也好飲酒,她旁邊放著一個帶承旋的大酒樽,三個侍女為她打扇,一位侍女酌好了酒正要給她進飲。
  
  這兩個畫面表現(xiàn)的也許是夫婦對飲,帶承旋的酒樽個頭也不小,酒勺浮在酒面上,宴飲似乎剛剛開始。
  
  煎餅
  
  不少考古證據(jù)表明,餅食在中國史前已經(jīng)出現(xiàn)多樣化發(fā)展趨勢,史前人的盤中餐不僅有面條,還有煎餅、烤餅之類。仰韶人已經(jīng)創(chuàng)制有陶鏊,煎餅已經(jīng)有5000年的歷史。后來各時代的餅鐺都有出土,也發(fā)現(xiàn)有不同時代烙煎餅的壁畫多幅,揭示了煎餅在歷史上的真實存在。
 
  
  古代烙餅的鏊和鐺
  
  1史前.距今5500年
  
  2遼代.距今1000年
  
  3西夏.距今900年
  
  4宋代.距今900年
  
  5元代.距今700年
  
  6金代.距今700年
  
  7西夏.距今900年
  
  仰韶文化居民烙餅的陶鏊,這是史前中國面食史的可靠見證。
  
  魏晉彩繪磚畫-攤煎餅距今1700年
  
  煎餅也是極有文化感的面食,可以充饑,還可以補天,可以陪我們度過佳節(jié),用處極大。煎餅也在不斷變化改良中,有新的樣子,有新的口味,它還會是我們飲食中不能缺少的角色。
  
  煎餅
  
  讓文化遺產(chǎn)煥發(fā)活力,讓傳統(tǒng)融入當代生活。嘉峪關魏晉墓磚畫不僅形象地告訴了我們流行于魏晉時代的部分食物、食器、食風,還將當時烹飪操作的一些細節(jié)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這一批彩繪磚畫是我們研究這個時期飲食烹飪文化的重要資料,同時在整個絲綢之路文化研究中成為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
(責任編輯:蘇玉梅)
>相關新聞
頂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線----------------------------
網(wǎng)站簡介??|? 保護隱私權??|? 免責條款??|? 廣告服務??|?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聲明
隴ICP備08000781號??Powered by 大西北網(wǎng)絡 版權所有??建議使用IE8.0以上版本瀏覽器瀏覽
Copyright???2010-2014?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